社评/萧兹访华 梅克尔路线再现
旺报社评
德国总理萧兹结束3天访华行程,相较9个月前旋风式的访问,这次他不但去重庆、上海参观德国企业在大陆的工厂,还前往北京与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会面,显示对此行的重视。德国媒体解读萧兹有意重回前总理梅克尔路线。但是,中美竞争加剧及俄乌战争影响,西方社会对北京态度丕变,加上萧兹执政联盟内部意见不合,萧兹能否独排众议,效法梅克尔坚持独立自主的对中路线,还有待观察。
经济走跌避谈去风险
习近平与萧兹会面时反驳欧洲「去风险」的说法,强调「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萧兹回应德国愿意和中方加强两国关系,深化在各领域的对话和合作,不赞同对立对抗,也反对保护主义并支持自由贸易。从两人谈话看出,经济是萧兹此行最大的重点,德国关于「去风险」的政策将告一段落。
大国竞争格局下,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围堵,并要求盟友选边,甚至希望盟友同步对中国「脱钩」。加上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借由指责中国对俄国进行外交与经济上的支持,加大对中国的舆论攻势。在这种氛围下,德国于2023年7月发布首份「中国战略报告」,认为中国在德中关系中扮演了「合作伙伴」、「竞争者」、「体制性对手」等不同的复杂角色。报告指出,近年中国的诸多作为,包含人权问题、中俄关系、区域霸权、经济胁迫等作为,愈发凸出其对欧美民主国家「体制性对手」角色。但是德国无意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在经济上「去风险」和「减少依赖」。
但从萧兹在中国访问的发言可知,他基本上已不再强调「去风险」,而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与公平竞争,对一些敏感的政治议题也着墨不多。这无异宣告德国对中国战略的重大调整,就是重新认定中国做为「合作伙伴」的重要地位。
政策转变的背后来自强大的经济因素。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2023年全年GDP成长率为负0.3%,远低于预期的1.8%。今年也不乐观,德国央行预估只有0.4%,居七大工业国之末。这几年因制裁俄罗斯影响,能源价格大涨,大量企业不堪成本暴增纷纷出走,在野党批评政府无能造成德国的「去工业化」。难看的经济数据,让执政联盟岌岌可危,萧兹领导的内阁支持率已经降到仅剩15%。
对中依存度有增无减
极右翼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在今年即将举行的欧洲议会和德国地方选举,民调支持率超过30%,这也引起企业的担忧。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约68%的德国管理阶层担心,如果极右翼势力增强,德国对外国劳工的吸引力恐会降低,无法解决缺工问题。
制造乏力、投资不足、政局不安,更凸显德国与中国经济依存的重要性。去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531亿欧元,中国大陆连续第8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德国经济的现在与未来,都将依赖中国。对于来自中国的原料及药品的基本成分,依赖度亦有增无减,都让德国的去风险化难以持续。
德国依赖中国市场颇深,去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104亿欧元。特别是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有重大投资,力图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德国汽车业就表示,德国有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依赖中国市场所创造的收入;在技术上,德国也开始依赖中国,其中包括对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
梅克尔刚上任时曾在中国领导人面前高谈人权,后来意识到人权议题的敏感性,加上德国的GDP已被中国超越,因而开始调整对中战略,在价值观与经济利益之间求取平衡,愈来愈少对北京提起人权、西藏、香港等内政问题。
萧兹上任时曾放弃梅克尔路线,改采较强硬的对华政策;此刻面临经济压力,改善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比价值议题更重要,回到梅克尔路线也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