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中全会再提深化医改,民营医院市场机会在哪

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强调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同时,还特别要求“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

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民营医院会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民营医院虽然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比较艰难,也有不少医院经营不下去最终破产,但也应关注到市场出现的新需求和新机遇。

“小众且高端化的医疗需求可以先从民营医院开始推行试点,比如一些新的疗法和新的器械获批后,民营医院可以率先落地。”一位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

医疗器械厂商看好民营医院

在资深医疗器械代理钱枫看来,下一阶段,中国医疗最大的市场机会应该在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应以公益性为导向,医生不能背上赚钱的指标。”

据他观察,自高值医疗器械开展集采以来,一些主动放弃或者不愿降价的产品可能就会“落标”,但这些产品的厂家也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即便无法进入公立医院。

“这时他们对进入民营医院或者高端的私立医院是有强烈需求的,我反而认为,很多民营医院现在虽然出现了生存危机,但是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些新的机会,就能活下去。”钱枫表示。

另一位跨国医疗器械公司销售石宇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集采政策实施的这几年来,他积累起一批高端私立医院客户。

“最新的器械和药物进入公立医院的流程比较复杂,要医院过会,时间可能会很长,这些新产品在私立医院能更快落地,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民营医院对新器械或者新药的需求还是增加的。”石宇告诉记者。

钱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民营医疗机构未来长期的需求是可观的,因为它有更灵活的运营模式和更创新的医疗服务。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达到6.3亿人次,入院人次数达到3794万人次。

本月早些时候,卫材公司的阿尔茨海默重磅新药仑卡奈单抗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首批患者给药,至今有几十例患者接受治疗。这款药物在中国的定价是2508元/瓶,一年所需治疗费用约18万元。

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款药物尚未进入医院系统,患者需要在医院开完处方去药店购买,再回到医院进行注射,这影响了患者体验。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去年10月,诺华一年两针的降脂药英克司兰上市之初。这款药物的定价为一针9988元,在公立医院,患者需要凭处方在院外药店购买后,再回到院内注射。

钱枫认为,随着中国对新药、好药的高端医疗需求的增加,未来这些药械厂商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开拓民营医院的市场,或者探索如何让民营医院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临床试验是在公立医院完成的,但患者用药可以到私立医院去做,私立医院可以请公立医院的专家去指导,这部分患者也不去占用公立医院的床位和医疗资源,能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私立医院也能向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钱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缺钱”是主要问题

国内某大型民营医院管理者陈旭认为,一些新的医疗器械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公立医院比较困难,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不能就把这个“历史性”的机会作为民营医院的唯一出路。

“底层逻辑还是要比拼医疗平台的吸引力和服务质量,以及如何把运营管理做到极致。”他进一步表示:“引导和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很重要,公立医院要以公益性为导向,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营医院也是有公益性的,是民办的公益性,因为没有国家的补贴,都是投资人的钱。但哪怕亏损的医疗服务,也要保证服务质量。”

过去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民营医院纷纷陷入困境,各自寻求出路。今年3月,民营三级综合性医院鲁西南医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而就连头部民营医院也难以维系,2022年10月,国内知名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正式关闭首家线下医疗机构杭州思俊外科诊所。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民营医院的运营也更困难,需要外部资金注入。多位业内人士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民营医院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钱”。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不少民营医院近期都在寻求募资。

5月6日,太古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宣布,已完成增持德达医疗股份的交易,标志着集团首次控股医疗保健领域的公司。

上海某家成立了十多年的民营医院创始人刘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几年业务好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缺投资人,融资融到手软,还拿出一些钱捐掉。这大概是在2018年年底前,后来形势就急转直下了,整个医疗市场的环境变了,投资人的钱也不好拿了,他们会提出更多急功近利的要求。我们现在也只能顺势而为,跟着政策的大方向走。”

今年早些时候,GE医疗中国副总裁、非公医疗业务总经理戴红东表示,在新的环境下,民营医院如果仍然沿袭公立医院的管理思路,那么发展就会举步维艰,他预计未来5年的状况都会比较艰难。

戴红东指出,非公医疗要突围,需要依靠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极致的医疗服务以及创新的医疗模式,形成差异化来吸引更多患者。

但资本密集型的医疗项目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在国外医生有私人诊所,医生不需要重资产投入也能赚钱,但中国没有私人诊所的制度,医生要出来单干需要很大投入,建立一个医院的成本实在太高。”刘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医生办医模式行得通吗

政策层面,我国既鼓励国有企业办医,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行业。今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民间投资引导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资金支持标准,拟促进民间资本在社会事业项目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体育、旅游公共服务等的投资。

去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等13部门发布《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分级诊疗和医疗急救体系,其中还提到,“坚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医生出身的刘凯看来,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间资本,这些资本注入医疗机构后,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的了解,很有可能会把民营医院“带偏”,违背了治疗患者的“初心”。他认为,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医生办医”的模式。

陈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医生办医”是理想模式,但是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太高,既要有临床能力,还要有市场化的经验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没有多少医生兼具这些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出来的医生创业,在摆脱公立医院体系固有思维,融入企业化理念方面,不容易做到。

不过陈旭认为,新一代年轻的医院主任,在接受市场化理念方面可能会比上一代更加适应,也许会为未来的民营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旭强调,虽然公立医院的虹吸效应对民营医院的冲击非常大,但社会办医,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利益至上”,还是要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重视学科建设和医疗质量。“在这个方面是不应该省钱的。”他说道,“其次才是科技创新和健康的产业支持。”

他还表示,经过这一轮的大浪淘沙能够存活下来的民营医院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文中钱枫、石宇、陈旭、刘凯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