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如许!大师遗言:魂归中国,与爱妻合葬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同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发布了讣告。

5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李政道先生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他说,父亲原计划在99岁时回国参加学术活动,但这个愿望现在没法实现了。

“原计划99岁时回国参加学术活动,

遗愿是与妻子合葬于苏州”

李中清表示,一周前,自己还在美国旧金山和父亲见了面。7月底,为了准备孩子们的开学,他才带着几个孩子从美国回到香港。按照以往的习惯,李中清每年大约有两个月时间在美国陪伴父亲。

李中清说,父亲的身体状况总体来说很不错。他一直生活规律,说话声音洪亮,不过,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抵抗力下降,坐飞机、汽车不能超过两小时,所以国内的很多活动都没法参加。“其实父亲一直很想回国,但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

李中清说,他返港前与父亲告别时,父亲的思路仍还清晰,还可以下地走路。不过,根据医院的诊断,父亲的病情已经没有继续深度治疗的必要了,所以,老人家选择回家治疗。“实际上就是回到家中,接受安宁疗护治疗。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他一定要在家中离世。”

李中清表示,母亲安葬在苏州,所以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父亲生前还表示,希望子女们继续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李中清介绍说,虽然父亲已经年过九旬,但生前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父亲在旧金山生活期间,有很多科学家会来家中和父亲聊天。“保持思考是父亲毕生的习惯,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关注科学前沿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父亲一直在阅读相关文献。”

李中清说,父亲生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回国看看。他原本计划99岁时在国内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其中一部分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现在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

“父亲并不觉得我没有当大科学家

就辱没了家门”

李中清说,父亲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性格宽厚的慈父。当得知自己要学习历史时,父亲并没有表示反对。“在我们家,孩子们是一定要做学问的,就是做哪方面学问的问题。我选了3个自己想研究的领域:经济学、城市管理和历史,之后决定学历史。我当时就觉得,一定要选一个跟爸爸不同的专业领域,因为他在这个领域里太出名了,我要跳出去。我要证明,没有他的帮助,我也能做成一些事情。”李中清说。

李中清说,自己选择历史,也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术、历史等一直很感兴趣,家里收藏着几百件古董。父亲觉得美术和真理有同样的特质:一个是抓牢直觉,一个是抓牢理性,异曲同工。“父亲并不觉得我学了社会学科,没有当大科学家就辱没了家门。”在李中清的记忆中, 不管有多忙,父亲每天晚上都会陪他和弟弟玩上半个钟头。他也会给孩子们讲故事,最常讲的是《水浒传》《三国志》里的故事。

一生情缘 一见钟情 相守一生

在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1946年秋,20岁的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有了车以后,他经常为同学当司机。1948年新年前夕,李政道的朋友黄宛请他帮忙,到火车站接其朋友凌宁的妹妹。李政道和凌宁到了火车站,发现除了凌宁的妹妹外,一同到达的还有一个中国女学生,名叫秦惠䇹。她身材苗条,端庄秀丽。李政道见了,心里不觉一动。人们通常说的“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触电”等现象,都在李政道身上发生了。

李政道接完人后,就回到住所休息。可不知为什么,他竟然无法入睡,秦惠䇹的身影总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秦惠䇹原籍甘肃天水,后迁居江苏无锡,后来又迁居上海。1947年7月,秦惠䇹来到美国留学。这次到芝加哥度假,她虽然也被李政道的热情打动了,内心有一种异样的感情,但她把感情藏在心底,表现得很平静。

李政道觉得秦惠䇹完全合乎自己的理想:一位东方式的姑娘,美丽、含蓄、热情、持重。1948年初,李政道给秦惠䇹写了第一封求爱信。在等待秦惠䇹回信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他的状态甚至引起了导师费米的注意,费米悄悄地问杨振宁:“李政道最近瘦了许多,注意力也不集中,是不是经济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其实,在费米发现异样的时候,李政道已经接到了秦惠䇹的回信。她邀请李政道过一段时间去参加圣玛丽学院举办的舞会。李政道喜出望外,立刻着手实施两项计划:一是减肥;一是学习跳舞。

李政道有“小胖子”的绰号,他觉得这对于争取秦惠䇹的爱情不利。减肥的确有了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费米看出来他瘦了的原因。为了学习跳舞,李政道还参加了一个舞蹈训练班,认真练习,很快掌握了跳舞的基本技法。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他才前往哈维埃尔,参加圣玛丽学院的舞会。

此后,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华。1949年11月,秦惠䇹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李政道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精心照顾她。一个月下来,秦惠䇹身体康复,李政道向秦惠䇹求爱,秦惠䇹答应了。

秦惠䇹从圣玛丽学院毕业后,两人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了婚礼。婚后,为了让李政道能够发挥才华,秦惠䇹放弃了攻读硕士的计划,一心扶持他的工作。秦惠䇹去世之后,李政道念念不忘,甚至以她的名义设立了一个科研基金,如此真挚的爱情,叫人感动不已。

(资料来源:《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季承著)

“父亲生前最引以为傲的,

就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

李中清回忆说,父亲生前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出钱发起了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从1979年到1989年之间培养了915名留学生。这是很大的一件事,但一开始全家人都不知道,后来他步行去帮父亲投递邮件,才知道了这件事。

李政道先生出席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与中国的发展——CUSPEA学者研讨会”

李中清回忆说,父亲行事低调,他获得诺奖5年后,作为儿子的自己才见到了这个奖杯。父亲也很有想法,但很多时候都是只做不说。“他最后发表论文的时候,都快87岁了,发在一些物理学期刊上。这个年纪还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在全世界都不多见。”

李政道获颁诺奖

在李中清的记忆中,父亲非常爱国,经常教育子女们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父亲早就说好了,不留一分钱财产给我们。我们也同意了。我们得到的物质上的东西可能会少一点,但精神世界却很丰富。”

李政道先生为CUSPEA题字

曾亲临广东

主持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王贻芳表达了他的沉痛心情,并介绍了李政道先生与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往事。

王贻芳说,高能所大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雕塑正面镌刻着一首诗,诗曰:“物之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这首诗的作者正是李政道。

左为李政道,右为杨振宁

说到李政道与广东的缘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不得不提。

王贻芳介绍,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亚湾建造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寻找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其振幅。李政道先生知道了以后,并未立刻表态。回美国以后,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阅读文献,并与国际上的相关专家研讨。最终,他在2004年表态支持这个项目,大亚湾实验于2007年正式启动。

王贻芳表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最终确认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存在,得到了国际粒子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这项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打开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大门,使国际上一系列新的中微子实验得以实施,使我国的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并走到了世界前列。“没有李政道先生的帮助,我们也许不会这么快取得成果,可能会在时间上失去先机,从而成为后来者。”

李政道年表

1926年11月24日 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

1943年至1945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至1950年 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至1953年 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工作。

1956年 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至1989年 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

1984年 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 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1998年 发起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

2018年 受聘为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4年8月4日 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欢欢、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