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青年当先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通讯员 刘昊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露营、野餐等新兴户外运动的兴起,便携式储能的需求大幅增长,有着“大号充电宝”之称的便携能源,成为许多户外人士的“必需品”。

能源专业毕业的雷健华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赛道的潜力,2018年他加入深圳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后,开始专注于储能设备的研发。

“移动储能产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应急防灾与户外生活,产品特性是便携、轻便、性能稳定与强兼容性。”为解决这些设备技术问题,雷健华和团队潜心研发了《高可靠高灵活性便捷式储能电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增长的时代,雷健华和团队还创新开发了新能源车应急充电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其研发团队共申请专利467件,研发产品获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设计奖、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等荣誉,产品行销到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0万名用户。

“我希望更多国产品牌走向世界,不断彰显中国研发制造的实力。”面对储能行业的发展,雷健华信心满满。

在深圳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像雷健华一样的青年,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做主力。

当AI成为“质检员”

2012年,AI与机器视觉的重大发展,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潜力。“计算机学会‘看图识图’,这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改变?”刚刚取得浙江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的沈小勇,带着对AI无尽的畅想与疑问,走上了这门前沿技术的“求索之路”。

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期间,他花了三个月独立开发了一套智能抠图的技术,完整感受了从收集、标注数据、训练模型,再到工程化并实现手机端应用的全过程。这段经历让沈小勇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巨大的应用潜力,让他产生了投身产业界,驱动技术落地应用的想法。

2017年,沈小勇博士毕业后入职互联网公司,借助大厂入局人工智能的契机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他未来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沈小勇成为思谋联合创始人和CEO,创业瞄准的方向便是探索开发工业场景下的AI应用,即“智能制造”。

在工厂调研的时候,沈小勇了解到,一些精密电子元器件可能有尖锐部分或针状元件,同时这类精密元件需要高亮环境进行细致检查,繁重、复杂的人工检测会对工人的身心带来负担,也降低了检测效果和效率。此外,工业制造业普遍存在着场景落地周期长、行业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困难等痛点。

为了打通工业场景下产品检测领域的“痛点”“难点”,思谋科技核心团队研发了可自动化完成视觉检测模型建设、精确完成产品检测的“SMore ViMo”智能工业平台。这位“AI质检员”相比于传统的视觉项目,最快仅需0.5天即可完成模型训练,在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减少工人们重复性、危险性的劳动,为工业制造“减负增效”。

此外,沈小勇还带领企业团队研发了包括工业智能云、深度学习训练软件、机器视觉软件、高精度传感器等一系列AI智能工业系统。

有了高端技术的“坚”与勇往直前的“锐”,沈小勇得以“披坚执锐”,让AI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利器”。他曾经无数次自问的那个问题——“计算机学会‘看图识图’,这会给未来带来什么改变?”此刻终于有了答案。

CT能“随时看”

当沈小勇让AI学会了给产品“诊疗看病”的时候,深圳湾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牛田野,正在医学影像领域不断发力,探索用高分辨的医学影像技术,来延伸医生的“视力”。

牛田野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传统锥束CT的大锥角会导致强散射信号,加之心跳和肠道蠕动等不自主的运动也会引起图像模糊,增加定量化成像的难度,让医生的诊断准确性降低。

如何用锥束CT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导航”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牛田野与团队从能谱投影数据出发,建立了定量锥束CT精准成像理论:通过分析投影数据中的运动特征修正了物体运动伪影,并研发了对锥束CT组织定量辨识、图像精度提升、四维动态成像的图像定量化分析技术,最终突破技术瓶颈。

“现在深圳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救命神器’AED,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能有一种移动的锥束CT设备,能够随时随地为患者进行检查,那该有多好。”当一个科研“堡垒”被攻克之后,牛田野迅速锁定了下一个目标:移动式头部锥束CT成像设备。

CT成像设备具有辐射性,想要在不具备辐射防护条件的救治场所也能安全使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剂量成像。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牛田野每天很早就到实验室规划当天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带领大家推导物理学方程。当发现实验产品刚性性能不达标时,他主动放弃假期,在合作单位的车间独自工作,对实验产品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终于找到突破口,解决了这个头疼的问题。

在牛田野与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这款设备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小样本量预试验。在他的设想里,这款设备以后还可应用在车载、机载等特殊场景,为极端条件下的医疗救护提供保障支撑,成为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为更多患者带来生机。

让核能更安全

核电的安全运行关系着从国家能源安全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纵观世界核电发展历史,每一起核电安全事故都给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何确保核电安全运行,让核能长久造福千家万户?这是陈美兰心中牵挂的头等大事儿。

2012年,刚刚来到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陈美兰,在同事都选择热点研发项目时,她却选择了鲜有人深究的三维氢气安全分析软件研发。

这看似“无人问津”的“冷门”软件,实则关乎着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当时,相关研究在国内还属空白,且由于算法复杂、涉及精细机理模型,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意味着,陈美兰选择了一条艰辛坎坷的软件研发之路。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研究过程中出现难题,陈美兰和团队成员从不气馁,总是选择直面困难,找寻方法突破。专业编程语言不熟练,大家就抱着厚厚的工具书学习;遇到卡关问题,就分单元逐一排查解决;热工水力现象异常复杂,就一遍一遍推演……最终在陈美兰的带领下,三维氢气安全分析软件在2021年研发完成,具备“华龙一号”、CAP1400、CPR等堆型的三维氢气安全分析能力,有力推动了我国新核电堆型研发工作的开展。

“一个人的好不算好,整个团队好才算好。”陈美兰明白,科研成果的产出不能靠单打独斗,要群策群力,因此她始终坚持带着团队成员在任务中成长。在中广核研究院工作的十多年里,陈美兰还带领团队先后深度参与了“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防城港核电二期、太平岭核电、欧洲用户要求(EUR)、先进核燃料、先进核能等重点项目,承担大量技术攻关工作,解决了项目上众多关键路径问题。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一批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