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上市公司的微创医疗去年巨亏超40亿,但创始人赚翻了

近日,微创医疗公告2023年盈利状况称,企业于期内亏损不超5.8亿美元,合约人民币41.7亿元。去年同期,该企业的年度亏损额为5.88亿美元,与之相比,企业亏损额略有收窄。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微创医疗大额亏损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过,在2023年的全年业绩预告中,微创医疗罕见表态“不能再亏了”。

微创医疗提出,未来该集团将充分重视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及现金流的充裕性,通过聚焦业务、提高收入、降低研发费用等方法,在未来几年大幅减亏并实现盈亏平衡。

这一发言之下,虽然也没说究竟何时能扭亏,但和此前的态度相比,微创医疗显然有了变化。医药资本寒冬之下,企业扭亏的方法,也不难猜测。

发展至今,微创医疗一定是分拆上市的代表案例。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微创系”分拆不断的昨日里,它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分拆资产的盈利能力几何。

只有营收没有利润

虽然依旧亏损,但微创医疗2023年的业绩预告也报了喜。

在最新的2023年,微创医疗预计年销售收入将同比增长15%。其中,负责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的心脉医疗收入增长32%;负责神经介入业务的微创脑科学收入增长22%;负责心脏瓣膜业务的心通医疗收入增长31%-36%;负责手术机器人业务的微创机器人营收增幅更是高达350%。

这也意味着,在疫情管理政策调整之后,微创医疗的营收情况在好转,非主力产品也在逐渐放量。不过,企业盈利能力未有显著突破,亏损额依旧在高位,可见集采降价影响之深。

2023年上半年,微创医疗对应的销售毛利率只有59%,这一数据在2019年上半年有71%。从根本上来说,在心血管介入和骨科医疗器械这两块传统优势业务涉及集采后,微创医疗的上一个高毛利时代已经过去了。

众多周知,微创医疗是一家平台型的公司,产品线众多,且海外业务占比不低。理论上,如果该企业在心血管介入和骨科医疗器械业务盈利能力下滑后,能有另一部分高毛利业务马上接替,企业的综合销售毛利率不至于此。

但是,微创医疗的另一重危机在于,它的其他业务在短期之内并不能“撑”起来。

从收入规模上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微创医疗排名前四的主力业务已经更替为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外周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占比分别是24%、22.5%、18.5%、16.4%。前述四大板块业务的半年营收数据在8000万美元-1.1亿美元区间。

在传统优势板块之余,微创医疗的其他业务,虽然增速快,但体量相对有限。其中,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的营收为4261.4万美元、2503.5万美元、489.5万美元。前述业务相对应的微创系子公司分别为微创脑科学、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

前述三家公司之中,微创脑科学在2023年上半年出现盈利5800万元的情况。由此,目前在整个“微创系”之中,微创脑科学和心脉医疗是唯二创造过5000万元以上利润的公司。

但是,同一时期,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的净利润是-1.79亿元、-5.45亿元;心脉医疗的净利润是2.8亿元。另一家微电生理的净利润在200万元出头。这也进一步提示了,如果微创医疗要实现盈利,微创系估计要经历一轮釜底抽薪。

不断分拆下创始人早成富豪

微创医疗成立于1998年的上海张江,上市于2010年。自2019年起,这家公司陆续分拆旗下公司上市。

按时间顺序排列,微创医疗先后分拆的五家子公司为:2019年7月科创板上市的心脉医疗、2021年2月港交所上市的心通医疗、2021年11月港交所上市的微创机器人、2022年7月港交所上市的微创脑科学、2022年8月科创板上市的微电生理。

2023年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微创心律已经是微创医疗的“第七子”。发展至今,“微创系”几乎就是分拆上市的代名词,连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在2020年股东大会期间都表示,除生产产品外,微创医疗也是一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

不过,由于微创医疗急着生产上市公司,那些盈利能力较差的子公司在合并报表之后,就变成了拖累,导致了母公司的财务数据长期只有一路飙升的营收,而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利润。

事实上,虽然微创医疗今天已经给市场留下了“烧钱”“亏损”的印象,但它不是一家从上市之初就一路亏损的公司,它在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净利润还突破过3亿元人民币。而在2019年之前的其他年份里,该公司大多处于盈利状态,即使亏损,也没有十几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记录。

准确地说,微创医疗的巨额亏损和它的IPO发生在同一个时期。自2020年之后,微创医疗就没有出现过盈利。

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2020年-2022年,微创医疗的净利润分别为-2.23亿美元、-3.51亿美元、-5.88亿美元。若是换算成人民币,前述三年内,公司累计亏损超80亿元人民币。同一时期,微创医疗的营业收入为6.49亿美元、7.79亿美元、8.41亿美元。

不过,虽然微创医疗是一家在2020年至2023年持续大额亏损的公司。但据《21CBR》记者统计,他的创始人常兆华在2023年之前的三年获得了巨额的酬金,对应数据分别为3655万美元、4913万美元及1396万美元。

其中,最高的2021年,常兆华的酬金折合人民币约3.5亿元。这些酬金,主要为微创医疗各家子公司支付的股份。至此,微创医疗为何要不停地分拆、为何会成为一家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可能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大额酬金面前,微创医疗及其子公司是否盈利,估计也不算什么。

同时,在一场场IPO游戏中,常兆华绝不会是唯一个获得了酬金的利益方。当然,眼下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从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IPO的难度也在提升。2023年5月,微创心律提起港交所IPO申请,目前该公司的前次申请资料已失效。时局变幻之下,也加剧了微创医疗的焦虑。

当前,微创医疗提出盈亏平衡的办法中还包括降低研发费用。这也意味着,该公司的一些在研项目可能会遭遇裁撤。和常兆华从前那句豪言壮志——“微创医疗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相比,这一计划举措也标着,该公司未来短期内的发展动向中,收缩将变为关键词。

此外,在市场关注的7亿美元零息可换股债券及其处置问题上,2023年年底,微创医疗借新还旧,但仍有4.48亿美元待还。目前,该企业的债务压力也不小,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约8.43亿美元,但流动负债合计13.56亿美元。

于是,在种种焦头烂额的状况纷至沓来之际,微创医疗终于不得不说一句,是时候追求盈亏平衡了。近期,该公司目前的市值只有130亿港元,是其巅峰时期的一成,市值坍塌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