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实现2024年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仍需努力

在12月3日举行的2023中欧金融与投资论坛暨CLF 50年度会议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以及在去年低基数条件下,四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将好于预期。但如果明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左右,依然需要努力。此外,盛松成教授表示,中美利差将进入稳定期,人民币可能保持温和升值态势,但升值幅度有限。

01

实现2024年经济平稳增长还需努力

目前我国经济在波动中逐渐企稳,但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认为,本轮复苏会比较缓慢。2023年一到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以及在去年低基数条件下,我国四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将好于预期。

10月24日,国务院增发了一万亿元国债,这在我国历史上较为少见,也说明国家对经济稳增长的大力支持。增发一万亿后,赤字率提高到3.8%,达到史上最高。此外,还有各个地方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当然,政策落地是一个过程,所以我说经济缓慢恢复增长,主要是我们一定要有信心。

另外,去年基数较低,这点很重要。去年我国GDP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今年目标在5%左右,通常情况下这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把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5.4%,说明这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的预期。我个人预测,最终全年经济增速会在5.2%左右。

但是,如果明年经济增速要达到5%左右,依然需要努力。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前面提到,因为去年基数较低,因此今年在5%或以上问题不大,但明年要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5%的增长,难度会较大。

二是目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尚未企稳。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增速较1-9月下降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1-10月份和1-9月份持平,但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较1-9月低0.3个和0.2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恢复趋缓。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比上月提高2.1个百分点,但环比仅增长0.07%。这说明,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一定程度受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消费低基数的影响。同时,10月有“十一”假期,通常消费应该有所上升,但仅环比增长0.07%,说明消费仍然疲弱。从物价也可以看出消费恢复趋缓。10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速为-0.2%,环比增速为-0.1%。

第三,外需仍有不确定性。按美元计,今年10月,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降幅较9月扩大0.2个百分点。

第四,11月我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回落至49.4%,再次回落至收缩区间之内。细分来看,大企业还在50%以上,但中小微企业已连续8个月低于50%,导致企业对于经济复苏的“体感”不同。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回落至50.2%。

所以我认为,经济会逐渐恢复发展,只是比较缓慢,对此不能太着急,要多一些耐心和信心。

02

预计2024年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建议明年的经济增长指标还可以定为5%左右。赤字规模如果与今年的4.88万亿元持平,则赤字率仍将达到3.6%左右。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赤字率很少有高于3%的。这个数字的缘起,是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保证欧盟各国的财政赤字率基本一致,划定了3%的警戒线。但我后来研究发现,部分欧盟国家还是会超过这一指标。

我认为,这一指标并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财政赤字率并不存在确定的、统一的警戒线。所以,2016年2月,我曾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盛松成:可较大幅度提高我国财政赤字率》,提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可适当提高我国财政赤字率,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条件。

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怎么配合的呢?这是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我国大部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都由商业银行购买。目前我国国债64%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86%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这和美国完全不同。美国的国债20%左右是由美联储持有,30%左右由全球持有,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持有的国债是整个国债余额的3.7%,约为1.5万亿元。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低位,仅1.4%左右,所以降准对调节市场流动性较为有效,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存款准备金率为7.4%,而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自2019年推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目前一年期LDR已从4.2%下降到3.45%,五年期及以上LPR从4.8%下降到4.25%,创历史新低,可见降准的空间大于降息。

判断何时会降准,我有两条分析方法:第一,如果超储率降得很低,说明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降准后法定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就可以使用了;第二,金融市场利率(R007和DR007)走高和资金面紧张有较大关系。

我认为,我国不会持续大幅降息。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73%(上半年末为1.74%),为2010年有统计数据以来最低值;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较上半年末回落1.0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近期也指出,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我也不同意降息要一降到底的观点。中国和美国不同,我国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内外平衡,涉及汇率问题,这也是我国降息比较审慎的原因之一。

两国利差及其变化趋势是决定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预计,中国降息的概率不大,而美国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或者只是小幅度加息,也不太可能掉头急转进入降息周期;所以,中美利差大概率进入稳定期,人民币可能保持温和升值态势,但升值幅度有限。

03

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

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薄弱环节,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调结构是财政政策的任务之一。

根据传统理论和各国操作,货币政策基本是总量调控工具。但在我国,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实际上大都是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相互配合。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等)和重点领域(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总资产(40.8万亿元)的17.2%,较6月末提高了0.8个百分点,较去年末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家知道,在美国,中央银行只有两个目标——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同方向的。但是在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我国中央银行不仅要稳定物价、追求经济增长,还需要支持和参与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几乎所有重大、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

所以,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如此之多,以后可能还会更多。这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是一致的,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和高科技发展的深刻内涵。

教授简介

盛松成,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多年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和《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等重要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多部著作,并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研究、编制和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获浦山政策研究奖等一系列奖项。

创意图片已获全景视觉授权。

编辑| 张子胥

责编| 岳顶军

你对2024年的经济发展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内容最走心的3名读者将获得中欧知识笔记《未来的答案》一本~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获取更多教授洞见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