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消费恢复是今年稳增长的较大挑战
消费恢复是今年稳增长的较大挑战。
7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线发布《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做了上述判断,他同时提出,促进消费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落实“六稳”、 “六保”。
消费恢复相对较慢。“从2020年初武汉疫情后全国经济复苏的情况看,工业生产和投资在复工复产之后实现了快速反弹,而一年多后消费才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盛松成说。
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严重,这是消费恢复缓慢的原因之一,而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今年3-5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别为49.5%、47.4%和49.6%,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6.7%、40.0%和47.1%,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明显低于制造业PMI。
6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50.2%,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分别比上月提高0.6个和7.2个百分点。盛松成认为,这表明疫情得到控制,服务业经营明显好转,但并不能由此简单得出结论,认为服务业发展情况好于制造业。因为PMI本质上是一个环比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情况的边际变化。
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1978年至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从12.2%上升至48.0%。也就是说,1978年,100个就业人口中有12.2人是从事服务业的,2021年达到48人。根据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2020年,我国16-24岁年龄段青年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占比均达70%以上。
因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表现之一,是失业率的上升。去年9月以来,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上升,从4.9%上升至今年4月的6.1%,5月回落至5.9%。其中,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持续上升,5月份为18.4%。
随着疫情持续发展,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生存考验,导致消费潜力下降。盛松成表示,目前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有所减弱。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二季度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上季大幅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大幅上升。今年1-5月,居民存款增量高达7.86万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5.22万亿元,更大幅高于往年同期的4.62万亿元(2017-2021年均值),而居民贷款仅增加1.33万亿元,大幅低于去年同期3.71万亿元,也低于近5年的平均水平3.05万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居民储蓄的意愿很强,但贷款比较少。盛松成认为,贷款增加较少与疫情冲击下房地产销售下降是有密切关系的。“居民贷款中超过50%是住房按揭贷款。”
盛松成表示,促进消费最有效的途径是全面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 “六保”。
提振消费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发放消费券、汽车补贴、家电下乡等等,但盛松成认为,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预期。中国人特别勤劳,只要有工作机会,就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所以,要高度关注市场主体的生存问题,全面实现复工复产、落实“六稳”、“六保”。
“我国的情况和西方主要国家情况不同,大量发放现金、消费券会受到各种制约,提振消费的效果也不一定明显,主要还是应通过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六稳’、‘六保’来促进消费。”盛松成说。
盛松成表示,应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对增加就业意义重大。按照以往经验,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200多万人的就业。
目前,对主要应通过投资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不同意见。盛松成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推动我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但短期内仍应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包括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等,因为投资见效更快。要处理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转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