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料覆盖率仅剩20% 特生中心:鼓励民众一起来补足
缺乏资料的地方,尚需公民科学的力量协助补资料。(特生中心提供)
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建置的「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一路搜罗过去到现在超过1700万笔的生物分布资料,2000年至今覆盖的陆域面积已上升到78%,成长近2倍。然而剩余的20%陆域面积尚无任何生物资料,特生中心鼓励民众登山出游不忘为台湾的野生动植物留下纪录,让国人更认识在台湾的美丽物种。
特生中心今(5)日举办「台湾的生物多样性开放资料成长与空缺」记者会,过去20年至今,生物时空分布资料陆续被上传至资料库,逐渐地填补台湾陆域空间上的资料空缺,其中「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TBN,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网站透过生物资料覆盖台湾陆域的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整个台湾逐渐被生物资料覆盖的过程。
特生中心主任杨嘉栋表示,就资料量而言,台湾是亚洲地区第二,输给印度的近4000万笔,从一开始只有道路网络的区域有生物资料,逐渐的西半部平原农耕区域以及浅山区域也开始有资料纪录,目前仅剩20%左右的陆域面积没有任何生物资料,不过有道路且人可以轻易到达的区域仅剩下2%,民众可以把这些道路可及的区域视为某种尚未探索的秘境,也许可以发现这些地点预料之外的生物。
杨嘉栋说,TBN的生物资料能有这样的成长,与这几年公民科学的蓬勃发展,还有持续推动开放资料以及农地生物保育有关,特生中心以及许多提供开放资料的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民间组织功不可没,可说是众志成城。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柯智仁指出,不同类群的生物资料有极大的纪录数量差异,陆域脊椎动物如鸟类、哺乳类等就占了整体资料71%,但比较不容易观察与记录的水域生物,如鱼类与水栖昆虫等仅占整体资料的5%,期盼未来透过举办更多特定地区、特定生物类群的公民科学调查活动,鼓励大家一同来为台湾的野生动植物留下纪录,每笔纪录都有可能是未来科学研究、土地永续利用的最佳立基。
柯智仁说,民众若想到这些地方回传纪录,可优先挑选较少资料的水域生物类群上传,更可以帮缺少观察的生物类群增加资料,毕竟人可活动的范围也是工程潜在开发的区域,事先补足这些区域尚缺的生物资料,就可以降低工程开发踩雷的风险,减少重要的栖地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