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就王杰精神

王杰,是一名拥有崇高理想信念、坚强钢铁意志、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无产阶级战士,是时代造就的英雄,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王杰精神。王杰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部队的教育。

王杰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养成了肯吃苦、能吃苦的优良品格。尽管家境贫寒,但王杰的家人并没有只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教育王杰要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少年王杰帮村里人家灭火、救回落水的公家马匹等,都给予了肯定与鼓励。王杰选择参军走上革命道路,得到了家人的坚定支持。他牺牲后,父亲写信给部队,表示王杰的牺牲是光荣的,作为家人一定把悲痛化为力量,更好地工作。王杰的两个妹妹也追随他的脚步先后参军入伍。可见,王杰成长在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家庭,父母的教育和良好家风为王杰精神的养成打下了深厚基础。

王杰的出生地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家乡扶危救难、行侠仗义的民风,汇成了社会的浩然正气,王杰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其用。王杰成长在一个充满火热革命激情的年代,他成长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批革命英雄成为他的榜样。王杰是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很小的时候就对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崇拜不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滋养教育下,一颗为国为民的种子在王杰心里生根发芽。他能事事为人着想,尽力帮助他人,危难时刻舍己救人,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1950年王杰进入家乡的小学读书,受到更多的革命文化教育,第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1951年6月1日,王杰加入少先队。1958年,王杰考入了金乡中学,其前身为湖西抗日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学校。当时学校响应党支援农业的号召,组织学生下田劳动,在两个多月的劳动中,王杰没有叫过一句苦、一声累,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劳动热情。老师和同学们都对王杰不怕苦、不怕累的表现称赞不已。踏实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使王杰更加坚定了为党和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临近毕业的一次班会上畅谈未来时,王杰表示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志愿,希望自己能够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早已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服从祖国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于是,他穿上了军装,走进了军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王杰入伍后,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快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刚入伍时,王杰戴上崭新的帽徽领章,高兴地问指导员:“我现在是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冯安国告诉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解放军,必须要改造思想;要改造思想,就要学习毛主席著作。”从这一刻起,王杰决心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改造思想、指导实践。“毛主席怎样说的,我就怎样做!”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剪贴了毛泽东头像,并写上了这样四句话:“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劳动间歇,战友们经常看到王杰拿着毛主席著作静静地读着。王杰所在的部队还经常参加国防施工、抢险救灾,条件十分艰苦。最初,王杰对自己读了9年书却只能在部队出大力抡锤子有些怨言。指导员注意到王杰的失落情绪后找他谈话,鼓励王杰认真学习,汲取力量,教育他要向连队里的劳模们学习,学习他们不畏艰苦的崇高品质。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王杰的思想进步很快,他苦练技术本领,始终冲在最前面,抢最艰苦的岗位,最繁重、危险的工作,终于成了部队的“五好战士”和“打锤标兵”。

不断教育、不断成长。王杰在家庭、社会、学校、部队共同培育浇灌下,最终结出一朵精神之花。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05日第2版

作者:李艳丰 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