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开源潜能,加快构筑软件创新“朋友圈”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张晓洁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近日举行的2024开放原子开发者大会暨首届开源技术学术大会上表示,将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开源模式,不断壮大开源人才队伍,为软件创新和产业赋能提供助力。
开源,早期是指将软件的源代码、相关文档等开放共享,使得任何人可按照特定规则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完善和使用。开源软件加入的开发者越多、产品生态越丰富、社区发展越蓬勃,就越容易推动创新和迭代。
在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很多行业步入“软件定义”时代,不论是对软件的开发、更新,还是通过软件赋能,都更加需要释放开源潜能,实现“技术共建”,构筑协同创新“朋友圈”。
我国开源项目、开源生态发展如何?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开源参与者数量全球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本土发起的开源项目不断涌现、市场应用不断扩大、开发者群体不断壮大。目前,开源欧拉社区汇聚贡献者超2万名;已有超过70家共建单位加入开源鸿蒙生态、超过8100名代码共建者参与社区贡献,以开源鸿蒙为底座的生态设备数量突破10亿台。
“以开源鸿蒙为例,从最早只有700万行代码的1.0版本持续更新迭代,到目前开源鸿蒙操作系统5.0版本发布,代码量超过1.2亿行,真正体现了开源的作用和共建、共创、共享的理念。”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说。
开源模式不仅促进技术共研共创,也在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展现潜能。
在电力领域,南方电网公司的“电鸿”电力物联操作系统,实现了各设备间即插即用、海量数据互联互通。比如,接入“电鸿”系统,变电站内的监控系统、摄像头、环境传感装置等硬件设备可以实现互联,让运维效率和调控精度提高;充电桩和电网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提升电能使用效率等。
“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大规模的数据集,开源开放是构建数据集的最好方式之一。”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在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很多未来产业发展中,都需要通过开源模式集众智、采众长,打造完善产业生态。
释放开源潜力,离不开政策支持。
全国多地明确支持开源发展,并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其中,武汉印发了《关于促进武汉市开源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技术领先、项目涌现、企业集聚、社区活跃、人才充沛的开源体系,突破10项以上开源软件技术,孵化300个以上开源项目,建设10个以上高水平开源社区和开源公共服务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加快开源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全国性开源组织;面向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支持开源社区丰富应用领域、完善服务体系、做大产业生态。
在积极推广开源模式、健全开源协作体系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提升开源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技术工具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开源规范、有序开展。
“要坚持‘生态即未来’理念。”谢少锋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生态培育,通过构建先进的开源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开源人才队伍,释放开源发展潜力,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