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死亡」居青少年死因第二位 民團:兒少安全方案流於形式

事故死亡连年高居儿少死亡第二大原因,卫福部提出「儿少安全实施方案」,列出各部会绩效指标,并藉儿童及少年事故伤害防制协调会议督导落实,但儿少死因中事故致死比率并未明显下降。立法委员林月琴质疑,该方案并未滚动式修正;民团并提出,卫福部应尽快修正该方案,并将死伤情况订为绩效指标。

根据卫福部儿少死因统计,0至17岁青少年死因中,事故死亡一直位居第二高,2017年为17.7%,2018年为16.8%,2019年为15.4%,2020年回升为16.9%,2021年为15.9%,2022年仍高达15.3%,死亡人数达169人。

卫福部儿少事故协调会议委员、靖娟基金会执行长许雅荏表示,儿童安全问题涉及跨部会权责,国际上设有儿童专责单位负责,台湾缺乏专责单位,透过儿少实施方案作为整合计划是正确方向,但却缺乏明显愿景,恐会流于形式。

许雅荏说,儿少事故协调会议开会频率过低,一年仅3至4次会议,会议内容多是数字报告,未发挥实质约束效果,包含自己近期所提的电动滑板车应加强管理等提案,常「石沈大海」,官方仅回应会发文提醒地方政府加强管理,但后续实施成果如何,缺乏明确的追踪、管理机制。

目前儿少实施方案订出的绩效指标,并未直接要求权责部位降低死伤数字,而是列出加强宣导的演讲次数、场所评鉴等项目。许雅荏表示,这些方案指标不够聚焦,例如防治坠楼的指标,仅提到应对大楼管理委员会宣导多少场次,缺乏全国性策略,应将事故、坠楼死伤数字订为绩效指标,才能有效统整各机关,让儿少伤亡具体下降,「否则儿少实施方案推行这么多年,事故伤害却未明显下降。」

卫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长周道君说,卫福部连同名称一并修正,将「儿少安全实施方案」改为「儿童及少年事故伤害防制实施方案」,主因是对网路、游戏软体等,已有专属法规,但儿少交通事故、坠落致死、烧烫伤等,仍须跨部会机制协调防制。

周道君表示,草案过去曾提报行政院,被退回要求厘清部分指标细节,已经修改后,于今年再度报请行政院核定,草案中调升各部会对各项儿少安全项目的考核、评鉴次数,并订出通报、后续处理等绩效,并要求权责单位,配合执行绩效,定期汇报执行状况。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边的人有心理困扰,可拨打安心专线:192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张老师专线:1980

事故死亡连年高居儿少死亡第二大原因,卫福部过去提出「儿少安全实施方案」,列出各部会绩效指标,并藉儿童及少年事故伤害防制协调会议督导落实,但儿少死因中事故致死比率并未明显下降。记者林琮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