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袁隆平,但仍有一颗“袁隆平”小行星守望着我们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黎广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全部解决温饱问题,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试验田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并从此拉开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直到今年初,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如今,他走了。但那颗中科院在1999年以袁隆平命名的小行星,还将继续闪耀。

90岁的“孩子”

2020年8月27日,是袁隆平的最后一个生日。

那一天,他90岁。生日前一天,袁隆平特意去理了个头发。生日当天的饭菜依然很简朴,五菜一汤,袁隆平只是问道:“豌豆咧?豌豆去哪里了?”

在湖南,豌豆有两种属性,既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下饭的小菜。

袁隆平备受年轻人欢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90岁生日这天,袁隆平的生日愿望十分朴素——他希望2020年双季的水稻加晚稻,每亩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

不带博士生

袁隆平的动图一度在朋友圈中火爆,尤其是他那副抓耳挠腮的表情包系列——那时候,他正在被问“为什么不带博士生?

他给了一个真实的理由:辛苦,要指导他搞实验,修改论文,这麻烦得很,会死脑细胞。

上述对话出现在2020年人物纪录片《时代·我》中。当袁隆平被问到“团队里都是精英,好不好管理”时,愁得抓耳挠腮的表情就出现了,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届团队太难带了。”有网友将这番表情做出表情包,称他为“90后梗王”。

但这番回应,或许只是袁隆平调皮的戏谑。实际上,袁隆平每天晚上八点都会和固定的牌友打一个小时麻将,他将之称为“脑力锻炼”。

一位曾经在湖南农业大学工作的教职工曾向时代周报记者聊起袁隆平,这位职工看到过袁隆平带着团队在试验田里指导工作,而对为什么不带博士的问题,这位职工分析认为,袁隆平已经够忙了,没有必要再增加额外的压力。

在袁隆平晚年时,他对中国农业的展望有一个基本逻辑——希望新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可以改变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而此逻辑的背后,是他用更多科技加持中国农业的期望。

从残存五株秧苗起步

不过一个甲子,中国的粮食产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解构中国粮食的发展,都无法绕开袁隆平所做的贡献。

然而,袁隆平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做农业,他差点当了空军。21岁(1951年)的他在读西南农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大学),在准备到空军报到的前一天,后来因种种原因被退回学校。

那时候的袁隆平似乎不堪寂寞。22岁时,他又差一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但因为在选拔比赛只拿到第四名,遗憾落选。不过他却将游泳习惯他保留了一生,成为他保持健康的秘诀之一。

碧海与蓝天都与袁隆平失之交臂。在23岁时,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怀化安江农校教书,也开启了他深耕中国杂交水稻之路。

袁隆平用接下来的人生解决了中国基本温饱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的水稻,特殊的原因是自花授粉。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发现,在此之后,利用自花授粉这个特性,他开始利用人工干预的做法,进行杂交水稻实验。

1968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种植的700多株实验苗遭遇人为毁坏。至今无人知道此事是谁所为,此次变故一度让袁隆平心痛欲绝。幸好事发后第四天,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五株秧苗,才又让他的实验坚持了下来。

到底是这五株秧苗成就了袁隆平,还是袁隆平成就了那五株秧苗,已经没有探讨的意义。重要的是,袁隆平用接下来在科研上的巨大突破,解决了中国的基本温饱问题。

小行星依然守护

袁隆平的故事很多,荣誉同样数不胜数。

他于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在袁隆平众多勋章里,最为温情的是一颗小行星。

那是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今天过后,地球上不再有袁隆平,但在一望无际的星空里,仍有一颗“袁隆平”将守望着我们。

(实习生郑燕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