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馆古代南岛饮食文化特展开展 「史前碗公」首亮相
十三行博物馆古代南岛饮食文化特展开展 「史前碗公」首度亮相(戴上容摄)
十三行博物馆古代南岛饮食文化特展开展 「史前碗公」首度亮相(戴上容摄)
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发源地,八里区观音山麓「大坌坑考古遗址」更被视为南岛语族祖先型文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即日起至9月25日举行「南岛食代—古代南岛饮食文化特展」,首度展出具有五千年历史、北台湾少见的大坌坑文化「碗公」,让民众透过史前「食器」认识南岛先民的生活智慧。
十三行博物馆表示,距今5千多年有批外来移民跨越海峡从淡水河口登陆,带来农耕知识与精湛的制陶技术,这群被称为「大坌坑文化人」的先民,彻底改变了台湾岛上的文化面貌。
特展展出的这件「碗公」,出土于淡水区水碓尾考古遗址的大坌坑文化陶钵,口缘上头有细致的刻划纹,主体部分则布满粗绳纹,呈现质朴的美感,显示在新石器时早期,人们在满足「吃得饱」的需求之外,还有闲情逸致制作风格器物,展现独特的生活美学。
南岛食代特展也展出多件取得食材必须用到的「石器」,不但有农耕用的石锄与石斧、打猎用的石簇以及捕鱼用的枪头,最特别的是其中一件出土于军功寮考古遗址的「巴图」型石器。
「巴图」在太平洋许多地区都被广泛使用,一般呈扁平的长条形,一端为圆弧形刃部,另一端为柄,被作为农耕用具,也是毛利人的御敌武器,更被当作是家族的传世之宝,具有神圣的宗教意涵。
馆长柏丽梅表示,从考古出土遗物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台湾原住民族与东南亚、大洋洲的南岛语族朋友在千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南岛食代-古代南岛饮食文化特展」即日起至9月25日于十三行博物馆第二特展厅展出,透过「农之南岛」、「林之南岛」、「渔之南岛」、「牧之南岛」主题展区,呈现南岛语族跨越数千年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