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雅安?

什么是雅安?

文/李忠东 图/李依凡

雅安是我出生的地方

那里栖息着我的全部童年

但雅安是什么?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雅安人

却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

很多地方都习惯以“名片”来概括其显著特点

这些“名片”后来变成这个地方的识别码

雅安历来有“三雅”的说法

雅雨的润、雅女的美、雅鱼的味

曾经就是雅安的识别码

雅安人也乐此不疲地宣传“三雅文化”

但它们真的能代表真实的雅安吗?

边缘与过渡

打开卫星影像图,我们发现雅安所处的位置多少显得有点“难以言状”。

它处于我国最高一级地貌单元青藏高原与第二级地貌单元四川盆地的陡跌转换地段,跨越了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两大地貌区。

她的西边和北面,属于青藏高原横断山东部的邛崃山脉,山势辽阔、群山环峙、雪峰簇拥,青衣江纵贯其间。

▲雅安位于地理交汇处,地貌、气候多元。摄影/李忠东

她的南面是横断山的另一条山脉,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大相岭、小相岭南北相间,大渡河如巨斧将山体劈开,以磅礴之势切割出一段绝世奇峡,然后向东进入四川盆地。

而 东部 ,则 是 四川 盆地 西 缘的中低山 丘 陵区 ,发 育 台状丘陵和浅丘平坝,其 间 山地起伏、谷盆相嵌、茶 垄 纵横。

▲茶山。摄影/彭忠

“边缘”与“过渡”是雅安自然地理的两个关键词。

譬如,这里既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又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自然又是这两种地貌的过渡带。

再 譬如 ,这 里既是汉 民族 文化 向 西延伸的边缘 ,又 是藏彝 文化向 东拓展的边缘 ,自然 又是 多 种 文化 交汇 融合 的 区域 ;

又 譬如 ,这 里既是 现代中心城市和原始自然生态区边 缘 ,又 是它们之间的 结合过 渡 地带。

既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茶马古道的起点,又是这些古道的终点,因为任何商贸古道都是双向的,茶绢从这里出发,西域和南亚的奇货也会到达这里。

边地与中心

雅安曾经是边远之地,汉以来称为“西南笮都夷地、旄牛徼外”,也就是《史记》、《汉书》中所记“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唐、宋时期为中原王朝与“南诏国”“大理国”的边境。宋代有宋太祖玉斧划河“南抵夷獠,西拒吐蕃”之说,大渡河以南,为大理国,邛崃山脉以西为吐蕃,因而雅安曾经与“多国”交界。

雅安,不仅是边疆之地,而且还是著名的流放地。秦灭蜀后,将内地大量的罪犯和平民迁入蜀地,其中雅安便为重要的迁入地域。

在西安汉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严道封泥,有学者据此认为严道极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的流放之地。

据记载,淮南厉王刘长、西汉梁王彭越、蜀汉大臣杨仪等曾流放雅安。也许正是因为,大量贵族、高官流放于此,反而给边地雅安带了先进的文化,催生这里辉煌的汉文化。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形起伏多变。 多山地,多峡谷,纵横江湖,快意山水。

青 衣 江、大 渡 河在此分水,然后各自向东,日夜奔流,于 乐山 大 佛脚下相会 于岷 江 。

汉 文化 在这里发展、演进,然后越过山水阻隔,沿 着南丝之路 映耀 南亚 。

多民族的南北迁徙、东部和西部文化的融合也同样发生在这里。

这就是雅安!

壮曲与悲歌

山水崎岖,古道漫漫

雅安山水,其名声虽不显,但也并非没有知音,明代大才子杨升庵便是雅安的知音。

他形容雅安“天设地生,胜似蓬壶仙境。”并且还发出“吾平生奇见,无出于四川雅州。”的赞叹。

雅安90%以上为山地,平坝仅占6%。山脉总体属邛崃山脉和大雪山脉,最高点为西南缘的神仙梁子,主峰海拔5793米,最低点在草坝青衣江出境处海拔515.97米,之间高差居然在5000米以上,地势之“坎坷”,由此可见。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地貌悬殊多样,峡谷密集深邃。雅安,尤其是雅安西部实际成为四川盆地西缘的巨大屏障。

我们纵观雅安重要文化地理的形成,无不基于对这个屏障的突围和抗争。无论是秦灭蜀之前林立的方国,还是后来统治这里的中央王朝,要想摆脱原有生存环境的束缚,拓展生存空间,势必要突破自然地理障碍,山脉和河流便是最需要突破的对象。

而雅安的大相岭、夹金山、二郎山、大渡河恐怕就是天府之国迈向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第一道屏障。

雅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牦牛道、灵关道、蜀身毒道、阳江山道、始阳道、南丝古道以及后来的茶马古道无不如此。

著名的何君阁道碑“蜀郡大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记载的正是南丝之路上的一次修路历程。

▲何君阁道碑拓片。

就算是到了近现代,要想突破这个屏障也实属不易。抗战时期修建的乐西公路、建国初期修建川藏公路、三线建设时期修建成昆铁路都曾在这里付出极大代价。

正因为此,这里也孕育了无数的英雄悲歌。

在历史上,石达开的义军和中央红军都曾经陈兵大渡河的安顺场,不能不面对“渡则活,不渡则亡”的困局。结果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安顺场成为“翼王悲剧地”。

而红军却在上游的泸定桥苦渡而活,安顺场成为“红军胜利场”。相隔27年的两次遭遇,困境相似,却一败一胜,结果迥然。

▲川藏公路上飞仙关桥,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在川藏公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摄影/李依凡

大渡河与青衣江

“两河”文化

构成雅安的河流主要为北部的青衣江和南部的大渡河,它们以大相岭为分水岭形成性格完全不同的两大水系。

青衣江,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纵贯雅安北部,对雅安地脉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

而大渡河发源于青海阿尼玛卿山脉,由北向南于石棉流入雅安境内。大渡河行至雅安境内之时,突然90度转向,以磅礴之势向东切开大相岭,留下一条长达26公里的旷世大峡谷,由于其连续完整的峡谷长度和险峻壮丽程度世所罕见,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

雅安的这两条江河,青衣江温婉柔情,像长江。而大渡河,激情澎湃,若黄河。

两条河以大相岭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这一点也极像长江和黄河。假如说雅安也有两河文明的话,这两个文明体系长期各自发展,互不统属。

雅安的文明首先发端于大渡河畔的富林地区,这里发现的数千件旧石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随后又在附近的狮子山、麦坪等地发现大量新石器遗迹。由此证明,富林人是雅安现在有证可查的在雅安活动最早的人类,而且这里的文明延续时间非常之长。

▲省级非遗尔苏人环山鸡节上的表演。摄影/李依凡

其实,大渡河在历史上就是北方部族向南迁徙的通道。生活在青海等地的“古羌人”、“西羌”在战争中不断南迁,逐渐与峡谷中原住民融合,形成新的族群,同时也形成一条特殊的民族走廊,这便是著名的“藏彝走廊”。

大渡河在雅安境内的石棉突然向东切开大相岭,然后横向连通岷江和成都平原,实现了西南夷地多部族文化与古蜀文明、华夏文化的对接,扮演了东西部文化融合第一大通道的重要角色。

有学者将雅安的大渡河文化称之为“黎”文化区。“黎”字来源于南北朝时期开始在这里所置的“黎州”。

黎州在唐时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羁縻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治所就是在汉源。

“黎”文化区以富林文化(旧石器时代)为其历史文化的代表,以藏、彝等少数民族文化为其传统文化。

与大渡河文化区不同,青衣江流域开发相对较晚,但后来居上。

公元前816年羌人沿青衣江而来,建立青衣羌国,这里成为青衣羌国故地。战国时期立严道县,西汉改置沈黎郡。

之后沈黎郡、汉嘉郡、蒙山郡时分时合,直到隋唐置雅州,雅安(州)之名及辖地才逐渐形成。

青衣江文化区,以汉文化最值得说道。

青衣江流域是汉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目前雅安共出土瑞兽13具,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是汉朝瑞兽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方。

作为古中国独有的建筑形式,汉阙既是古建筑珍品,又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这种建筑在全国仅存不多,但雅安就有高颐阙和樊敏阙两座。

实际上在汉武帝时期,在雅安设置西部都尉,便有南、北两个治所。南以牦牛(汉源)为中心,管理徼外羌人。北以青衣(芦山)为中心为,主要管理汉人。

由此说明从那时起,两地的政治和文化已经出现分野,需要分治。但“黎雅”二州,既相对独立,又常常不可分割。

古人还常常将大渡河和青衣江混淆,大渡河古称沫水,而青衣江也有沫水之称,大渡河又常被称为青衣江,所以在古代沫水、青衣水、大渡水,常常是大渡河和青衣江共同的称呼。

有趣的是,大渡河流域和青衣江流域以大相岭为界,自然地理则完全不同,仿佛相隔甚远的两个世界。

大相岭以南,沿大渡河海拔1500米以下,由于横向“V”型气流下沉,气流压缩升温产生焚风作用,明显具有干热河谷的特点。

受此影响,富林、九襄等谷地,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日照长、蒸发量大,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热”特征,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

此外汉源花椒栽种,可上溯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千年贡椒”而享誉全国。

而大相岭以北,则气候湿润,多雨,多云雾,有天漏之称,成为生态环境最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区域以及最好的茶叶产地。

昨夜的雨都滋润了谁?

在自然科学界,“华西雨屏”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概念,这个名词常常在植物学者的报告和论文看到,但却很少出现在地理学者的文章。

2015年,笔者陪《中国国家地理》总编单之蔷考察峨眉山时,面对车窗外接天连日的细雨,我们曾经反复讨论过这种问题,但始终不得其解。

综合资料和文献,华西雨屏主要位于四川盆地的西缘,北起于平武,南至于雷波县,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长400-450公里,总体呈微微向西突起的狭长弧形条带,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

▲雅安常常云雾飘渺,多雨湿澜。摄影/李国斌

这一区域因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部、西北部干燥气流不易入侵,而利于截迎东南暖湿气流,从而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降水最丰沛的区域。

雅安是华西雨屏的中心区域,年降水日数多达263.5天,年降水量达1700毫米,而中高山区降水可一步达到2000-2400毫米/年。雅安因此有“雅州天漏”、“雨城”之誉。

走进雨城,整个城市沐浴在千丝万缕,五颜六色的雨伞花一般绽放在湿漉漉的街道,让你感觉是在梦里。

多雨给雅安带来了诸多变化,可以说成为雅安人文地理形成的关键。在代表雅安传统的“三雅”中,雅雨是其他“两雅”的基础。

因为多雨而湿润形成的良好生态,对水质、水温、溶氧要求极高的雅鱼(丙穴鱼、嘉鱼,学名齐口裂腹鱼)才能得以在周公河、青衣江中生长。

▲砂锅雅鱼是雅安的一道传统名菜,不过现在食用的是人工养殖的雅鱼。摄影/李依凡

雨城温润潮湿气候的天然保湿加上多民族血统混染的基因,也才有雅女的窈窕身材和白晢皮肤。

而气候也是雅安山地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这里不但自然风景优美,还孕育了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种群,拥有野生动物470余种、野生鸟类330余种、植物3000余种,栖息着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等珍稀野动物,拥有珙桐、连香树等数十种珍稀濒危植物,称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与“动植物博物馆”。

雅安还是生物学界重要的动植物模式标本诞生地。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后叶以来,在夹金山地区发现的新种和亚种中高等植物就有105种,以宝兴命名的高等植物有39种,以天全命名的有1种。

尤其是独特的生态环境也为大熊猫提供了最佳的栖息环境,我国60-70%的大熊猫分布在本区。

▲荥经县发现的10万亩野生珙桐。摄影/李依凡

雅安是全球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这得感谢夹金山下邓池沟教堂法国神父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的“不务正业”。他除了是神父而外,同时也是动植物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1869年3月的一天,戴维在邓池沟山林人家中惊奇地见到一种奇特的黑白熊皮。凭着他的生物知识,他断定会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通过猎人收集到的标本,后来经巴黎国家博物馆米甘勒·爱德华正式定名为“大熊猫”。

▲第一只被偷到西方的大熊猫苏琳,很有明星相。图片源自网络

从此,邓池沟便成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如今雅安仍是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

法国神父阿曼德·戴维,不仅在雅安发现大熊猫和金丝猴,而且还在宝兴穆坪发现了珙桐,并将它带至法国园林,成为世界十大观赏植物之一。

2008年在雅安荥经县境内,发现了近10万亩野生珙桐,成为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区。

▲宝兴县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邓池沟教堂。摄影/李依凡

万物生长,独爱一叶

气候赐给这里最大的礼物还有茶叶。

雅安气候温润,海拔适中,四季雨雾飘缈,非常适合于茶树的生长,境内的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

早在西汉,吴理真便开始在山上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唐宋时期,蒙山茶盛极一时,堪称茶中精品。唐玄宗时蒙山茶被列为贡品,并且为历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之物,这样的荣耀一直沿袭到1100多年后的清代。

▲雅安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上图为名山区如大地指纹般的茶园。摄影/李依凡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历代茶马互市中茶叶的主要来源地。北宋中期仅甘肃熙河一路(今临洮)交易的名山茶,便占其总量的一半,所谓“熙河茶数四万驮,名山茶占半”。

名山茶不但产量大,而且品质优是藏族同胞最爱的茶中珍品,在易马时深受青睐,估价最高。据记载“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赤(尺)四寸大马一匹”。正因为名山茶的独有价值北宋时期曾有二位皇帝三次特诏“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俨然成为国家的战略物质。

在明之前,以茶易马的商贸古道主要以雅安为起点向北沿松茂古道至西北的甘肃临洮一带,然后向西至西藏、印度。

▲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有茶之圣山之誉。摄影/李依凡

明朝之后,茶叶的流转方向开始发生了变化。南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派遣附马都尉谢达往谕蜀王朱椿所言“秦、蜀之茶,自碉门(今四川天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之后,我们今天看到主要沿川藏线的茶马古道才逐渐形成。

如今,这里农民仍以种茶、制茶、贩茶为主要谋生手段。据统计仅名山区就有98%的村产茶,89%的农户种茶,农民人均茶园面积840平方米,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

-END-

本文刊发于《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雅安特辑”

参考文献

李忠东,周江陵,邹蓉,《大河奇峡》,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年4月。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小侠

图片 | 李依凡 杨建 李忠东 李国斌 等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