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困境3/失智照顧避免「服務卡卡」專家盼更有彈性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郭慈安说,面对失智照顾有时应给予不同的模式,此已非「医疗、科学」层面,而是进入「人文、艺术」的软性层面。(图╱123RF)
「感觉失智后,对社会还有用,可以帮助别人,真的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一名年近60多岁男性,患有年轻型失智症,病情属于轻度,但合并精神行为症状(BPSD),经过积极安排到社区关怀据点担任志工,他如此开心的说。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郭慈安表示,如果没有积极争取,个案就只能待在失智据点接受照顾,无法看到个案充满高兴的神情。
此名年轻失智男性,失智前是名工厂厂长,乐于助人,但当有什么事情因失智无法做到时,他会出现生气等情绪反应,而被失智共照中心评估为BPSD患者,依规定只能去失智据点接受照顾,但他为轻度失智症,还想要服务别人,因而想帮忙安排到社区关怀据点,与其他一般失能者互动,但目前关怀据点无法照顾失智合并BPSD患者,最后透过长时间倡议与「创意及折衷」,让男子以到社区关怀据点做志工,帮忙收发讲义等简单事项。
郭慈安说,卫福部针对失智症患者,以行为症状加以分级、分类,给予不同照顾,有时难免有一种分类物品的感觉,其实失智症是一个「很活」的疾病,同样是失智患者,当教育程度、性别、职业各有所不同时,所表现的习惯、文化及语言多不相同,要如何给予不同的照顾,已非「医疗、科学」层面,而是进入「人文、艺术」的软性层面。
「我现在可以去上课(失智据点),也能去上班(社区关怀据点)」,此名年轻失智男性开心的说。郭慈安说,个案担任志工后,情绪更加稳定,有时都可以不用吃失智症的药物,而利用医疗科学的精准诊断,给予失智患者可以发挥的空间,目前国外对待失智患者已不是「照顾」的概念,而是采用「革命性的思维」,让患者活得有价值。
举例来说,照顾失智个案时,应跳脱「他(失智者)就是什么不行」,而是要看个案还可以做些什么,并从旁协助,如以日本经验来说,曾有一名失智女性煮菜时,不小心把锅子烧掉,家人不准个案再煮,却导致患者心情低落, 但其实煮菜包括洗菜、捡菜、下锅、炒菜、调味、起锅、摆盘等过程,应针对个案忘记的部分协助她,而不是所有的事都不准她做。 因此照顾上应更具有弹性,让患者得到多面向的照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