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怀念煤老板

但愿煤老板不是最后的底牌。

2016年1月,当年的国民公公王首富用不超过230亿人民币买下了美国传奇影业。

据说这是当时中国公司在海外张罗的最大一起文化并购。

这一年,土豪们在海外买买买的规模达到了221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前四年他们在海外剁手的总和。

而且剁手最狠的不是国企,而是咱们的民企老板。

他们这一年在海外达成的交易额是上一年的3倍,有51笔交易的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

只是在山西、陕西一些地方,土豪们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那里的很多煤老板连回家过年都难,因为背着一身债。

几年前,他们在煤炭行情好的时候贷了款买矿挖煤,希望一举实现财务自由,没想到被套得结结实实。

上一年11月,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了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个行业的亏损面达到了95%。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张罗着让大煤矿吃下小煤矿,而小煤矿大多数属于民企老板。吃完这一波,剩下的就真是——

上一次大伙这么预判是在2012年。从当年5月3日至8月29日,三个多月里,渤海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从每吨787元跌到627元。

山西一位煤老板说:

那几年,也没什么人关心煤老板的处境,大伙都在忙着创业、找投资。

没了一个煤老板,还有千千万万互联网新贵。连煤老板们都希望发现几个互联网新贵,为手里的钱找个好归宿。

煤老板曾创造过一个时代的传奇,但不是经济传奇,而是故事传奇。

其中一个传奇是山西的那些豪车。在2005年左右,那里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不止100辆。

在山西有个很拉轰的传说,那里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孝义的煤老板一下子就接了15辆,其余被古交的煤老板接走。

而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就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

当年,只要操着山西口音的人去买车,卖车的都会很热情。

上世纪90年代,这些煤矿老板,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其他人就一窝蜂地跟着买。他们的买车原则是:

当时的媒体批评煤老板们盲目攀比,吐槽他们对车的性能与认识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对品牌的麻木追求。

媒体的话不能说不中肯,但其实斯基也想要这种麻木的追求。

还有一个段子说,山西煤老板上世纪90年代到京城扫楼,不讲究商圈、交通那一套。

他们直接拿个圆规,以天安门为中心画圈,找最接近圆弧边边的楼盘。

段子中的煤老板在京城扫楼都是这么扫的:

他们也不买别墅,别墅都在顺义、怀柔郊区,对他们来说属于有钱都没处花的地儿。

还是长安街好,一推开窗就能看见来来往往的车和人。

煤老板创造过传奇,也见识过传奇人物。当时山西有个官员要钱,就要得很传奇。

他的办公桌上经常会放一叠报纸,找他办事的人看报纸有多厚,就要放多少钱。

当地有个部门想盖新办公楼,苦于手头没有经费。他们也想出了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创收渠道。

将目标瞄准煤老板,从他们身上揩油,内敛一点让他们捐款或赞助,简单粗暴一点的就让交罚款或直接张口要钱。

当时很多部门都被分配到了这类创收任务,筹集到了超过亿元的建设资金。

这事收尾收得也很传奇,这个部门的家属院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炸药包,这事才迎来了大结局。

咱们的编剧要是缺乏写作素材了,找几个煤老板聊聊,能一口气写上几部《人民的名义》,情节还更丰富。

不过咱的剧荒倒不是因为没有好素材、好编剧,主要还是因为旋律变了。

见识了太多传奇的煤老板,其实是很难融入普通人生活的。

曾经有个“显眼包”煤老板为了晒一下自己的能量,带着记者来到一个住着很多公职人员的小区。

他打了一个电话,用命令的口气让对方马上下楼来见他。

当时是晚上11点多,对方穿着睡衣就下楼了,等他到了,煤老板再告诉他:

他甚至很骄傲地说:

钱是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也是他头上的紧箍咒。

在煤老板的巅峰时期,他们和澳门也属于双向奔赴。

煤老板喜欢澳门,在那里进出身后都会呼啦啦跟上七八个叠码仔,他们会像供着财神爷一样供着煤老板,一呼百应。

而澳门对煤老板的喜欢来得更直接和热烈:

2008年左右,有人陪着煤老板去澳门,当时他看见煤老板赌博全用现金支付时惊呆了:

不过,煤老板在澳门赢钱的故事没怎么听说,输钱的传说倒是有很多,而且一个比一个惊悚。

一开始的版本都是千万级别的,后来就出现了几亿的版本,到后面几十亿的版本也不觉得稀奇了。

煤老板的钱有些可能是真输了,有些只是向外“输出”了,各有各的归宿。

煤老板这个圈子还有一种比较普及的文化,就是二奶文化。

二奶和煤老板之间真正做到了价值互动,一个提供了金钱价值,一个提供情绪价值。

哥们,要论活得通透,咱们都得学学煤老板:

煤老板是一个神秘又独特的圈子,圈子外的人进不去,圈子里的人也很难出来。

就像有些煤老板怕贼或者绑匪惦记,给自己家围了3米高的墙,还得加一层铁丝网。

只是一旦他们离开了那个圈子,想要再闯荡一番并不是容易的事,很多“消失”的煤老板因为无所事事,只能一套一套地买房打发时间。

这里面的逻辑也很简单:

挖煤这门生意,本质上先有煤矿,再有煤老板。但像互联网很多生意,先有老板才有某一种商业模式。

很多煤老板也想做高级一点的生意,他们觉得自己是九死一生过来的,现在要站着把钱给花了,但就这一点念想也很难满足。

煤老板们玩归玩,内心还是觉得钱花在澳门、二奶、房子身上,不够高级。

他们中的一些老板也玩过互联网,但发现这门生意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搞点煤生意,他在北京招一个助理、一个会计就搞定了。搞个互联网还得拿一整层写字楼出来,全国还得搞几家分公司,员工动不动就上千人。

搞过互联网的煤老板最后的心得是:

所以煤老板喜欢的生意无非是看着高级,玩着简单,只要砸钱就能搞定,赔了还能留下固定资产那种。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咱们老能看到煤老板重出江湖,在这里拿下顶级豪宅,在那里拿下豪奢酒店的原因。

这最后的一批煤老板从黑金堆里爬出来,没有让钱消失在纸醉金迷的澳门、五花八门的投资里,自然是精明、理性的狠角色。

他们看重的自然是稀缺的资源,稀缺的生意,但凡逻辑复杂一点,他们都不想碰。

之前,山西大学有位教授研制出一种笔,找了当地几个老板帮着对接这项技术,没有企业感兴趣。

后来,这项技术被浙江一家企业引进了,人家一年就出口了十几个集装箱。

煤老板的世界很小,属于他们的生意也很少。

这个社会有煤老板可能不完全是坏事,毕竟他们的审美还是很过硬的。但如果只剩下煤老板愿意出手,一定不是好事。

希望最后一批煤老板,不是最后一批白衣骑士。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作者:魔鬼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