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大面积回撤,投资者去留难抉择!银行理财“浮亏”,赎回并非上选
近期,部分投资债券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与展示收益率出现偏差,集中体现在近期收益率远远低于其展示收益率。
而这种结果给消费者的感受就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出现了浮亏,让不少投资者忧心忡忡。是继续持有还是赎回,这让不少投资者陷入两难。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债券市场波动是导致银行理财收益出现浮亏的主要原因。“但浮亏并非是真的亏损,如果投资者盲目赎回,则会将‘浮亏’变为‘真亏’。”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赵新磊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净值波动时,投资者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性抛售。”
有投资者一天亏损200多元
“没想到我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回撤,收益率竟然开始负增长了,真想不到。”投资者张倩倩说,“如果是R5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负增长我也就认了,但我买的是R2级的理财产品,几乎没有风险的产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投资者刘梅身上,她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最近1个多月,她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也出现了亏损。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刘梅在7月中旬购买了5万元的某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但在7月底和8月份多次出现了日收益亏损的情况。其中,亏损最多的一次是在8月12日,亏损金额达到了200多元。
赵新磊告诉经济导报记者,银行理财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五等,其中R1风险最低,R2到R5的风险依次增加。在银行理财中,R2风险等级一般代表中低风险。R2级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固收类理财,这类产品一直被看作是收益的“稳定器”。
在赵新磊看来,本轮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主要是债券波动造成的。债券资产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底层资产,在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市场波动也直接反映在产品收益上。
实际上,从统计数据来看,进入8月以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下行。
根据招商证券固收团队的统计,8月4日至11日一周理财7日年化平均收益率为2.39%,环比回落194bp(基点)。
正是因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回落,造成了另外一种情况的出现,就是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其展示收益率。
例如一款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其展示近三个月的收益率为3%,但实际最近一个月的收益率仅为1%。
“近段时间,部分理财产品展示收益率存在一定程度失真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理财配置的资产收益率近期快速下行。”银行业分析师张鹏博提醒,“需要注意的是,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业绩表现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而计算出来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
在张鹏博看来,基于习惯和历史沿革,很多投资者有意无意地将业绩比较基准和未来收益相联系,进而对理财产品销售规模产生重要影响。而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
投资者应保持长期投资心态
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回撤,不少投资者有些担心。
“持有吧,我担心到最后连本金也亏了;如果赎回吧,收益这么低我还不甘心。”刘梅说。
对此,赵新磊表示,在市场波动之下,投资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收益变化。
赵新磊分析认为,理财净值某一天或某个阶段的下跌不等于亏损,产品的投资收益取决于赎回时的单位净值,与持有期的净值波动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面对净值波动时,投资者应保持冷静,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性抛售。在面对净值波动时应保持长期投资的心态,避免因短期波动中的赎回影响投资收益。”
普益标准也表示,投资者应充分了解自己持有的理财产品的特性、投资策略、风险等级以及历史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波动情况,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判断。
“投资者应保持长期视角,避免因为短期波动而作出冲动决策。如果持有的产品没有遭遇较大回撤,考虑到其符合个人的投资规划,那么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并等待市场回暖。”普益标准建议,如果投资者对市场趋势、产品特性或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疑问,可以寻求专业的理财顾问或投资机构的建议。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针对理财产品收益回撤现象,银行理财公司也开始寻觅其他优质资产以提升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
张鹏博告诉经济导报记者,部分银行的理财公司开始发力同业存单产品。“在‘资产荒’背景下,低风险、低波动的理财产品需求旺盛,同业存单理财受到各路资金的追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88只同业存单理财产品陆续发行,该类产品数量已接近400只,上半年该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32%。”
据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从2023年起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工银理财和农银理财发行较多。从产品运作形式上看,同业存单理财产品以中短期封闭式为主,封闭期在一年内,产品的风险等级较低,以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为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表示,自去年底以来,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快速增长,银行理财规模也随之增加,叠加“资产荒”的背景,理财公司也在密集布局同业存单理财产品。
除了同业存单之外,理财公司也在寻找更多的优质资产。
民生理财副总裁徐红表示,在优质资产稀缺的背景下,理财公司正积极寻找更多资产和更丰富的策略。例如,拓展资产品类,在全球范围内寻觅资产;向非银同业学习,探索各类资产的配置组合、交易及策略组合;利用银行对非标、项目等另类资产来源和风险判断的天然优势,合理提升这类资产在配置中的占比,从而提升产品收益等。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