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林青霞认昔是「科技白痴」 因她获自信摇身成作家
林青霞畅谈写作生涯中的贵人。(图/SWKIT 邓永杰摄)
第一本《窗里窗外》是写在稿纸上,调度段落需要剪剪贴贴,很花费时间。第二本《云去云来》里只有一篇〈仙人〉是用电脑打字出来的,我是电脑白痴,断断续续的打,思绪也不完整,非常伤脑筋。自从杨凡介绍我用iPad的app写作,直到现在我都是这样写文章。原来我认识的三位知名大作家董桥、白先勇和金耀基至今都还是写在纸上的。
回想十八年前初开始写作,我还不会使用电邮,那时也没发明微信和WhatsApp,我经常从夜半写到天明,早上六、七点就传真给朋友,然后睡觉等回应。现在方便多了,用iPad调度段落只需一秒钟,涂涂改改也方便。手指一按,无论电邮、微信、WhatsApp,一分钟之内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巴黎、纽约、瑞典可以同时收到,并且即刻得到回应。
林青霞生日。(图/SWKIT 邓永杰摄)
写作让我的改变很大,我会关注身边和周围所有的人、事、物,并投入感情。任何事都可以成为我的写作材料:女儿的狗狗安乐死,我特别赶回家陪伴她并见证这个过程,我会去查安乐死的资料,了解这个生死历程,也为女儿和她的宠物留下纪念,写成一篇文章,名为〈感受〉;我的右眼珠动手术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可以把整个过程写进文章里,所以不觉得手术可怕,后来将这个经历写成〈我的右眼珠〉一文;手机掉进湖里,我的心情起伏很大,也意识到自己的反应很不寻常,充满戏剧性,便以这个体验作为〈手机〉的开头。小女儿劝我最好别登,她很酷,认为手机掉了这么小一件事,哪里需要写一篇文章刊登;〈玫瑰的故事〉也是捡到的题材,在澳洲的玫瑰园见到主人,感觉他有故事,因此数次前往拜访;一直想写篇关于打麻将的文章,正巧看见五岁小孙女认真打牌的可爱相,灵感不期而至,很快写成〈书房 输房〉一文;〈流星〉里那两个故事,早前曾经分别写过,自己总不满意,这次借着天上划过的流星就把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串在了一起;还有,我学京剧学画画这些事都成为自己书写文章的素材。
我和金圣华经常在电话里聊写作题材,聊完大家分头去写,写完再交换意见,开心得不得了。她一直是我信心的源泉,每次我把文章的开头读给她听,或是将初稿传给她,得她认同后,便更加有信心把它完成。其实圣华对我的文章比我自己有信心多了。每当我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她的提示和鼓励有如醍醐灌顶,当堂令我茅塞顿开。
都说写作是一条寂寞的路,可写作治愈了我的寂寞症,当我全情投入写作之时,我忘了甚么是寂寞。每完成一篇,我会发给五湖四海各路英雄,跟大家研究、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经常兴奋得睡不着。
《青霞小品》书封。(图/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我的第四本书,跟前三本《窗里窗外》、《云去云来》和《镜前镜后》有些不同,主要是想着开开自己的玩笑,也希望在苦闷的疫情生活中博君一笑。因为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细节,所以便取名《青霞小品》。
在此我想谢谢几位在写作的道路上,给我最真诚最宝贵意见的英雄们。
谢谢台湾的幸丹妮,是她最早鼓励我写作,我每篇文章她都仔细的阅读不止一次,在我还没爱上读书的时候,她便送我一套蒋勋的《红楼梦》有声书,还有一套用小楷写在宣纸上,又轻又软、方便拿着歪在床上看的《红楼梦》,并嘱我要把这书放床头,每天翻一翻。她不断的从台湾寄书给我,我的书架最开始放的书,几乎都是她送的。我写《窗里窗外》只是回忆我在影圈的日子,她指点我要往里面挖,要有自己的思想,当时我都没看过几本书,也实在挖不出甚么来。
谢谢上海的贾安宜,她是我最认真、最忠实、最热情的读者,每读一篇,都很兴奋的与我分享她的感受,有时候也帮我看看错字,提一点意见。
谢谢香港的王冰,她看完我的文章后会默默的传WhatsApp给我,把我文章不顺的地方捋一捋,经她捋过之后通顺很多,但她很谦虚,让我不要告诉别人。
谢谢新加坡的余云,她有数十年做编辑的经验,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指出我文章的错字和标点符号问题,并提点我补充内容丰富层次。她特别喜欢看书,只要读到好文章必定传给我,看到好书也会推荐给我,自认识她以后,我多数是一整套一整套的买书。
谢谢香港的赵夏瀛医生,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写上大篇读后感,仔细表达她阅读中的所思所想。
谢谢瑞典的江青,她总是有话直说,绝不拐弯的给我批评指教,启发我重新思考。
谢谢港大黄心村教授和正在巴黎工作的胡晴舫给我写作上的宝贵意见。
谢谢董桥,我每篇文章定稿后传给他,总会获得两句金玉良言。
谢谢金圣华,我的缪司!如果没有她的鞭策,书店里就不会有林青霞写的书,我的人生也就不会那么有趣。
谢谢金耀基校长、李志清老师在百忙中抽空为我的新书写序。
最后,要谢谢白先勇老师,他不时肯定我的写作,还口头颁我一个作家奖。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也都是我写作之路上的贵人。
二○二二年六月十一日于印尼峇里岛海上
2023年台北国际书展,时报出版活动资讯。图/时报文化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