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脱七大迷思 供应链减碳坚定上路

三阳工业发言人田人豪认为,大厂带供应链小厂一起减碳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对碳的基本认知落差很大。(图/远见提供)

全球气候变迁日益严重,永续转型已纳入企业ESG治理的一环。台湾逾九成是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为国际品牌代工,面对极大的减碳压力。在这样的浪潮下,企业如何跨出减碳第一步?

应对气候异常,企业界愈来愈明白,供应链减碳是重中之重。然而,这条路绝非坦途,甚至充满了各种迷思。

诸如「减碳成本高昂,对企业不划算」或是「供应链减碳需要大规模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以及「减碳一定得投入大量新技术」「会影响生产效率延迟交货」等偏见与迷思,都会造成企业观望心态,成为永续转型的跘脚石。

迷思1〉对碳的认知,我们真的同处一个地球上吗?

实际情况:许多企业目前对碳普遍认知不足,甚至连CEO也不例外。

踏进三阳工业位于新竹湖口的机车生产线,每隔约40秒,一台125cc的SYM牌二轮便俐落组装完成,效率神速。创下「一桶油从台北骑到高雄」的国民省油神车、2023全新迪爵,就诞生于此。

殊不知,早在17年前,三阳便开始温室气体的盘查工作,是最先感受到全球低碳风潮的第一线公司。如今身为机车业龙头,带领供应链减碳「顺理成章」。总计有十家供应商响应,透过改善制程减少能耗,预计计划结束时,可达3746.09公吨CO2e的减碳效益。

扮演供应链的「低碳引路人」,三阳工业发言人田人豪提及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不是说服供应商参与,而是需要先跟协力厂沟通一些基本观念。

「当初接触时,供应商排排坐,其实大家头上一堆问号,」田人豪说,当下就有人问,员工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如何计入碳排?其中一位更开玩笑说,放屁算碳排吗?田人豪索性一脸认真回答:「如果你是牛的话就算。」

迷思2〉企业减碳很贵吗?

实际情况:减碳有时会花大钱,有时只需花很少钱。就成本效益而言,长期可减低能源成本、提升效率,有助于企业节省资金。

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油车变电车、自动驾驶上路,无不颠覆着车厂的产业链和生态结构。中华汽车这家本土资深车厂,自2018年以来便觉得「乌云罩顶」,在与供应商合组的中华汽车协力会中推广节能,方案优异者,还提供出国的奖励名额。

2023年,中华汽车力推「以大带小」制造业低碳化升级转型计划,比以前更有系统地带领协力厂商一同减碳,最终找到11家齐做「减碳命运共同体」。总经费1.12亿元,中华汽车总经理陈昭文大笔一挥:「准了!」

中华汽车总经理陈昭文指出,企业减碳一开始很容易,但愈逼近最后一哩路愈难。(图/远见提供)

中华汽车总经理陈昭文指出,企业减碳一开始很容易,但愈逼近最后一哩路愈难。关立衡摄

尽管经济部工业局将以特别预算补助2700万元,但其余七成五的开销,皆需中华汽车及供应商自筹。

供应商之一的友联车材,是资本额8.7亿、350位员工的中小企业,预计为「以大带小」计划投入1300余万元,汰旧换新变频冰水主机、高效率马达抽风系统、既有热处理重油改为天然气等,最终换来减碳734.8吨CO2e。

「一开始的确是要投入大钱,但后来是会回本的,」友联车材总经理杨登宏说,因为制程改善减少能耗,每个月能省下不少电费。

陈昭文也为中华汽车自主减碳算了一笔帐:高效能空压机一台至少1、200万元起跳,换掉后可节省20~30%的电费,再加上政府补助,等于是把回本年限直接减掉一半。

另外,像是办公区域更换为LED灯,工程一点也不浩大,但减碳潜力直逼10%左右。「花的钱其实不多,堪称事半功倍,」陈昭文说。

田人豪则观察到,各企业已开始争抢绿色人才和资源,好比温室气体查证机构BSI的业务,已经排到明年。「你现在不做,明年还是得做,后年继续做,而且愈晚开始做,成本就愈高。」

迷思3〉企业减碳很难吗?

实际情况:先易后难。

陈昭文认为,带领供应商做碳盘查、汰换耗能设备、改善制程减少用电等前期阶段都不难,甚至是驾轻就熟,照表操课即可。但会有天花板,能做的事情,最终有一定的极限。

「特别是从100减到80,再减到50,可能都比较容易,」陈昭文比喻说,但若要从50减到40,再减到20,投入的努力需要等比级数增加。

「真正做到零排放,不是靠买绿电、买树来达成净零,我认为,现有的技术还没办法达到,」陈昭文说。

迷思4〉供应链减碳要整合超多厂商,不易实现?

实际情况:供应链减碳可逐步实施,企业可鼓励供应商从基本的碳盘查开始,渐渐引入环保实践。

年产最高20万台的国瑞汽车,扎根台湾逾35年,近年来,带领70家供应商减碳,极具企图心。

若是奉行「绿色采购」,动员似乎是水到渠成,先是鼓励70家供应链厂商自发性制定3%减碳目标,并集结信昌、台湾电综、中发、太平洋汽门及春翔等供应商,减碳量已达746公吨CO2e。

「以大带小」的奥义之一,正是「大」怎么做碳中和,再将经验分享给「小」,「小的们」现学现用。

像国瑞汽车自身已订定日常改善、制程革新、再生能源三大碳中和策略,再请供应链全体厂商展开环境见学会,共同减少碳足迹。

驱动供应链净零转型,无一例外,是先做碳盘查。正所谓减肥要先上体重机秤斤两,才知道胖在哪里。

国瑞汽车与40家供应商携手,训练80位碳盘查种子人员,完成温室气体盘查清册及报告。未来还将推动进阶版,邀十家进行整厂低碳化盘查与智慧化诊断。

迷思5〉减碳需要投入大量新技术?

实际情况:减碳可透过现有技术、流程改进、提高能源效率和循环经济,而非必须大规模投资新技术。

很多企业没想到,可能只要某个制程进行一些技术改进和设备调整,就能减碳。

「没想到,既有的单门炉改为双门炉,加装一个门,生产效率就上去了,」参与中华汽车「1+N」的供应商、江申工业总经理曾炯志说,效率提升意味着同样的电可以做更多:「我感觉减碳可以这么简单。」另一方面,优化运输路线、减少库存、改进供应链可视性等,同样不需要斥巨资引入减碳新科技。

迷思6〉供应链减碳只是企业的事,不影响一般人的工作与生活?

实际情况:企业为减少碳排放而投入的成本,通常会转嫁给消费者,一般人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也要为供应链减碳埋单,又称「绿色通膨」。

「各位最近出国,会发现机票涨很多,我跟你讲,以后会涨更多,」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透露。

原因是航空业追求2050净零,自2024年起启用永续燃油,在燃油中添加2%的生质燃油,价格比石油贵许多,相关成本会反映在运费和机票价格上。

这只是供应链减碳冲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缩影。宛如骨牌效应,供应链减碳,一或将垫高人们的生活成本,二涉及一般人的工作机会和就业前景,三将影响大众身处的环境与生活品质。

岂能说与你我无关?

迷思7〉供应链减碳是做功德,与业务利润无关,要为善不欲人知?

实际情况:减碳不仅可降低环境影响,还能提升企业美誉度,吸引环保客户,提升业绩。

在各大企业纷纷立下「零碳军令状」的同时,碳揭露的透明度,是紧接而来的关键。

简又新提醒,企业碳揭露如果不透明,一旦有事发生,企业会一下子被摧毁掉,「因为没有人相信你拿出来的证据。」

长期投入ESG的仁宝电脑投资人关系处长张妍婷也发现,公司除了积极付诸行动减碳,也绝对不能低调地默默做,应该大声宣告,让整个行业、特别是客户,甚至全世界都知道。

不但要一边做一边说,「还要说得非常大声,」因为这样的公开承诺,不仅对单一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本文作者:邱莉燕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0月号448期》)

《远见杂志10月号4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