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国庆视觉设计掀跨世代热议 学者专家与青年对谈「中华民国美学是问题吗?」
▲学者专家与青年对谈「中华民国美学是问题吗?」 。(图/记者陈弘修翻摄,下同)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对于双十晚会的主视觉设计引发不同世代的热烈讨论,有青年发起民间版的「国庆主视觉设计挑战大赛」,也有部分设计师批评这次的设计回归「华国美学」,马祖国际艺术岛策展人吴汉中表示,「华国美学」的批评其实是改变的契机与出发点,以台铁的改变为例,当老中青、跨领域的工作者共同投入催生出上线后一位难求的「鸣日号」观光列车,以及后来服务更多旅客的「腾云号」,「如果台铁能,那所有政府机关和国营事业也都能愈来愈美。」
Y’s Day「周三青年日」9日晚间举办青年讲座,讨论主题为中华民国美学是问题吗?关于美的表现与体验,吴汉中是在这场讲座中,做上述表示,同场受邀的学者专家还包括东吴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台北教育大学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兼任助理教授萧文杰、justfont共同创办人叶俊麟、美感细胞共同创办人陈慕天、Bohan Graphic负责人施博瀚,以及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指出,今年双十晚会的主视觉设计引发不同世代的热烈讨论,其中,有部分设计师批评设计回归「华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符号难以彰显台湾多元文化;但另一方则有人认为这些象征唤醒了年长一代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显示台湾已脱离单纯物质与经济层面的思考,追求的是更进一步的文化和美学标准以及批判和反思,这正是整体社会迈向新时代的象征。
董思齐强调,美学教育对青年一代尤为重要,对当代青年而言,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更是理解社会、塑造自我与国家形象的关键,透过美的表现与体验,青年能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并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期盼接下来能有更多关于美学的讨论与分享可以启发青年重新思考美学在社会融合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实践的灵感。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
▲台北教育大学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兼任助理教授萧文杰。
台北教育大学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兼任助理教授萧文杰表示,华国美学的最重要元素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当时来台的国民党士兵穿着破烂,对照当时在日本统治下进步繁荣的台湾街景,只显现出「因陋就简」的难民美学。
萧文杰认为,中华民国美学对日本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加以改造,作法包含改名和局部改建,例如,桃园神社的鸟居被改成「双十」造型就是明显的例子。另外,中华民国美学在台湾的新建设,像是圆山饭店和国父纪念馆等,其背后反映的是即使在风雨飘摇、经济不稳的时代,政府仍坚持完成大型建筑工程,这就是强人政治的展现。
马祖国际艺术岛策展人吴汉中表示,当今对「华国美学」的批评,其实是改变的契机与出发点。以台铁的改变为例,华国美学被视为「危机」,因此吸引台铁内外、老中青、跨领域的工作者共同投入,催生出上线后一位难求的「鸣日号」观光列车,甚至后来还有服务更多旅客的「腾云号」,所以,他认为,如果台铁能,那所有政府机关和国营事业也都能愈来愈美。
▲马祖国际艺术岛策展人吴汉中。
justfont共同创办人叶俊麟认为,美感教育关系于文化教育及人文素养,与其从「美学」的角度批评美丑,不如回到自己的「感官」扪心自问:这个设计想表达的意涵是什么?有没有自己没留意到的东西?从中去反思美的事物的意义。
对于何谓台湾之美,叶俊麟以招牌字体为例表示,台湾的历史让我们的招牌有很多特别的元素,这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我们的文化基因,却被我们忽略了」。有日本设计师曾经对台湾设计发表过看法,认为台湾的设计很多元、没有框架,比日本美学有更多可能性,所以这是可以好好期待、发展的台湾美学。
▲ justfont共同创办人叶俊麟。
▲美感细胞共同创办人陈慕天。
美感细胞共同创办人陈慕天坦言,台湾社会需要「美普」,就像「科普」一样,因此,他号召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教科书美学做起,让台湾小孩从小了解「美感」这种语言,学会利用美学表达自己。
陈慕天认为,对于华国美学的批评与反抗并不是针对丑陋,而是反对「单一威权」与「便宜行事」,所以,他主张要鼓励多元发声,尊重并包容每个人在意的细节,主动重新定义并发掘无限可能的「台湾美学」。
Bohan Graphic负责人施博瀚认为,华国美学的全称应为「中华民国体系下的美学思维」,公部门在处理「设计」时,往往为了展现设计「成效」,所以使用大量叠加的技法,这是「加法思维」,而民众也很容易落入「喜不喜欢、好不好看、花了多少钱」的讨论。其实,公共空间的美学赏析不应该「见仁见智」,而是要探讨是否「适得其所」,如此才能建构更多元、更因应时代变化的「台湾美学」。
▲Bohan Graphic负责人施博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