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长沙会战 激励抗战人心士气

铭志天星 国军纪念碑百年激荡史(黎明文化)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前言:中华民国抗战时期,曾经爆发过四次长沙会战。这四次会战中,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对于抗战时期全国军民士气之鼓舞、国际观瞻之维系,起到了巨大作用。大规模的会战是由无数的战役、战斗所组成的。长沙市的岳麓山上,有一座长沙会战碑,是为纪念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而立。在长沙农村的春华山,有一座中央阵亡将士公墓,是为了纪念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的国军第七十四军阵亡官兵而建。国军第一九五师和国军第九十五师这两支部队在长沙会战中留下的公墓纪念碑,更是很值得被铭记和探讨。这些碑墓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硝烟弥漫的沙场和血泪,更多则是历史曲折与沧桑的艰辛和悲戚。众多国军部队在长沙附近区域的抗敌历史及公墓,因为1949年的山河变色而渐渐为人淡忘。所幸民间历史记忆的延续,让这段史实被呈现出来。面对中国大陆极左年代的高压,拆碑毁坟、挫骨扬灰者有之,但自发为国军烈士守墓者亦比比皆是。时空移转,人们毫不避讳地举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军军旗,为国军阵亡军人迎灵入殓。这或许就是《圣经》中lest we forget的写照。

1939年9月初,为打破战场僵局,日军以长沙为主要攻击目标,自江西、湖北两个方向进攻国军。来自江西的东路日军被国军顽强阻击,最终向东退却。来自湖北方向的日军南下,由通城、新墙河正面、洞庭湖东岸三个方向向长沙外围发起进攻。国军在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下迎敌。到同年9月23日,中日双方战斗白热化。国军采取诱敌深入之战法,使得日军轻易冒进。至10月2日,国军展开反攻,并在10月6日恢复战前态势。日军攻占长沙的计划以挫败告终。

从碑文内容研读,此碑乃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广东梅县文化界人士为褒扬参战国军而立。并非岳麓山风景区石碑所称由国军第九战区司令部或薛岳本人所立。目前,该碑外表现由玻璃保护,更有石亭遮护。长沙会战碑部分碑文如下:

伊古已来,一战而决国命者有之矣,未有一战而系世界之祸福者也。有之,自长沙会战始。初,倭寇连陷广州、武汉,趁势直趋岳阳,迫长沙。长沙散地焚如弃如,几为决定之命运。夫长沙失,则湘南湘西并危,桂林、韶关亦皆殆哉岌岌,西南之屏藩尽撤,行都之拱卫空矣。总裁雄断,立下必守之命,艰巨之任以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时,将军方灭松浦师团于德安万家岭,寇焰顿衰,故虽得岳阳而次且不敢遽进。将军已赴镇,救死扶伤,劳来安辑,日夜讨训,完备以待。镇长沙九阅月,寇走头无路,内阁连倒,妄冀侥幸一逞,以靖其民之厌战。于是悉其丑类二十万众,联合海空,由赣北鄂南湘北六路来攻。且宣播于世界,刻期十月一日占领之。骄狂之态,恍如苻坚之视晋人矣。将军肃奉党国威灵,上禀总裁胜算,下与百姓同欲,外励诸将忠勇,内综帷幄智谋;彼己之情,洞若观火;山川之势,了如指掌。料敌制胜,不差累黍。

通常,国军纪念碑志记之文,多以部队长或社会贤达撰写,内容多为感念阵亡将士之付出。长沙会战碑的碑记内容则是以记述薛岳将军个人为主要内容,此现象在国军碑中并不多见。或因为撰写碑文者与薛将军同为广东客家人有关。(五之一;摘自《铭志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