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牡丹:国色天香,一城之人皆为其狂 | 文物中的花神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李畅

文物摄影|杜广磊

每至四月好时节,洛阳城便挤满了赏花人。观花、赏景、读诗、品牡丹燕菜,是外地游客宾至“牡丹之都”的打卡必选项。

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描述的正是唐朝品赏牡丹的盛况。

白居易的《买花》诗中还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人间四月天,人们赏牡丹,买牡丹花,插在头上,“吃货”苏东坡还发明了“吃花法”——牛酥煎落蕊。

宋燕 2024 年 3 月 31 日摄于洛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白居易《牡丹芳》)

宋燕 2024 年 3 月 31 日摄于洛阳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唐·王贞白《白牡丹》)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色泽丰富,品种繁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清朝时被定为国花。牡丹相关的诗词、文物及纹饰更是数不胜数。

01

《诗经》

古代三月三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踏青、约会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描述,郑国三月,溱水与洧水两岸人影憧憧,两位精心装扮的少男少女手持祈福的艾草在人群中相遇,“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再游洧水岸,只盼多相与,临别之际赠与丽人一株芍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的芍药就是牡丹。在古代,牡丹和芍药开始并未加以区分,后来出现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叫法,牡丹为木本植物,所以称“木芍药”,芍药为草本植物,就是现在所称的芍药。二者花型相似,花期只相差半月左右,一般牡丹先于芍药开花。古时候,人们喜欢把牡丹和芍药栽种在同一个园林中,两花次第盛开,可以看罢牡丹,再赏芍药。

02

汉朝

汉代即有“牡丹”之名,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光武帝刘秀为躲避追杀,藏于柏乡县北郝村弥陀寺牡丹花丛中而得救。刘秀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柏乡县志》记载,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巡视河北时,经过柏乡,由感而发,题咏牡丹诗一首:“萧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在甘肃省武威市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所以由变野生为家养。

《武威汉代医简》:牡丹

03

魏晋南北朝

牡丹第一次登上画卷,可能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尽管画中的主角是曹植和洛水之神甄妃,主要描绘的是他们的爱恋和人神相隔的无奈。但是,在《洛神赋图》中,盛开在洛水之畔的几株牡丹,在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一笔。

晋《洛神赋图》卷 顾恺之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杨子华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也被认为是“牡丹圣手”。苏轼面对牡丹曾发出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杨子华在长安等地画了很多壁画,但到今天都已经了无踪迹。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这是北魏云冈石窟的缠枝牡丹纹,据称是迄今最早的牡丹纹样。在佛教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牡丹纹样与蔓藤纹等形成缠枝牡丹纹,缠枝别致生动,寓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04

隋朝

隋朝,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公元 604 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据称,为了在楼台上能观看清楚牡丹,隋炀帝让花匠们栽培出高齐楼台的牡丹,这可难倒了大家。一位来自山东曹州叫齐鲁恒的花师,最擅长栽培牡丹,他选择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进行嫁接实验。十位花匠参与了实验,每个人负责嫁接一种树,其他九人都没有成功,只有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了。三年之后,在椿树上嫁接的牡丹开花了,高耸入云,隋炀帝站在楼上观赏牡丹,清晰美丽,人们称它为“楼台牡丹”。

05

唐朝

唐代牡丹的栽培中心在长安,因为最先受到皇上的喜欢,便引入了宫廷,唐高宗曾多次召集群臣宴赏双头牡丹。

牡丹名闻天下,女皇帝武则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在唐代舒元舆《牡丹赋》的记载中,“西河”即武则天的老家——并州文水县(今山西文水县),此地盛产牡丹,武则天下令将西河精舍的牡丹佳品移植内廷,这在长安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牡丹也迅速由宫苑传播到高级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牡丹迅速融入了长安文化。

当时,长安内外寺观,包括慈恩寺、万寿寺、兴唐寺等都以牡丹而闻名,据说慈恩寺的浴室院两丛牡丹竟可开花至五六千朵之多,令人称奇。有裴士淹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

唐代诗人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寄白司马》)描述了长安城赏牡丹的盛况。徐凝还专门写过一首《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公元 743 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 744 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携杨贵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在金花笺上作了三首诗,其中之一就是流传千古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其一》)所谓“露华浓”,就是指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被誉为“牡丹王国”。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可见,当时种植水平之高。

在唐朝,牡丹的种植面积、规模、品种和受喜欢程度大大提高,从此奠定了百花之王的地位,牡丹的国色天香也正映照出大唐的国运昌盛。

从唐代起,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牡丹、芍药逐渐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题材。

唐 簪花仕女图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贵族出身,以善画贵妇名动朝野,留下有《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簪花仕女图》中的犬、鹤和辛夷花表明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四嫔妃和两侍女,逗犬、执扇、持花、弄蝶,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周昉创作绢本设色画)

五位仕女“慢束罗裙半露胸”,内着齐胸石榴红或团花纹锦质曳地裙;头挽高髻,簪牡丹、芍药、荷花等,浓黛染阔眉,眉间贴金钿,“朱唇一点桃花殷”,是典型的唐代服饰妆容。尽显唐代女子的风韵妩媚、温柔动人,可见古人对于牡丹簪花的喜爱。

红花山鸟图 边鸾

花鸟画大家边鸾,擅长画花鸟、草木、蜂蝶、雀蝉,以画“折枝花”(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最为著名。他所画的牡丹,花朵红淡、赋色润泽,有如真实的牡丹花形象。边鸾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弱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边鸾还在长安宝应寺西塔壁上首作《牡丹》壁画。

边鸾经常出入宫廷苑囿,有观赏和写生禁苑内珍禽奇花的机会,孔雀和牡丹成了这一时期他描绘的主要对象。据《宣和画谱》记载边鸾此类题材的卷轴画有《踯躅孔雀图》《孔雀图》《牡丹孔雀图》《牡丹白鹇图》以及《牡丹图》等。尽管今天没有边鸾《牡丹图》真迹传世,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和边鸾同时代的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的画扇牡丹窥见边鸾所绘牡丹的规制。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边鸾善画花鸟,精妙之极,至于山花圆熟,无不遍写……花鸟冠于代,而有笔迹。”边鸾作为一代大家,采用独具一格的工笔重彩法创造他的花鸟画艺术,历来被美术史家奉为花鸟画之祖,对后代花鸟画家的影响很大。如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名家刁光胤、膝昌苑,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都直接承袭他的画风。

三彩宝相花纹盘 唐 河南博物院藏

宝相花纹葵花镜 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隋唐五代时期,牡丹纹饰出现团花及变形样式,最大的造型特征是圆心突出,花型硕大,构图饱满。主要包含对称式、均衡式、适合纹样三种。宝相花为中国古代吉祥纹样,它并不是现实中的花朵,而是以莲花、牡丹、菊花、石榴花、月季或葵花等作为主体造型,点缀以花叶,造型华贵端庄,故称“宝相花”,也称“宝仙花”,它在佛教中寄寓了吉祥和美满的美好祝愿,是圣洁的理想花形。

06

五代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多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贵白头”。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因此得名《玉堂富贵图》。

五代 徐熙《玉堂富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为竖轴画,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两只杜鹃位于花丛之间。

另有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绘在下方的湖石边。

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徐熙虽身居画院之外,但在李璟、李煜两朝仍享有盛名。据说,后主李煜对他的作品十分看中,收藏其名迹很多,并将他的画挂于宫中。

这种被称为“铺殿画”、“装堂花”的殿堂装饰画,据《图画见闻志》载:“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我们在此看到的《玉堂富贵》图,可能是这类挂在墙上的有装饰意味的绘画。但不同的是,此画以淡墨勾线,造型生动,以淡彩敷色,给入超逸清雅之感,从中不难看出徐熙也能工精巧一体的花鸟画。

07

宋朝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

欧阳修喜爱牡丹,“曾是洛阳花下客”。天圣八年(1030 年),24 岁进士的欧阳修便在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西京牡丹种类多样,花团锦簇,繁花似锦,欧阳修《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记载的牡丹品种便有“姚黄”“魏红”“腰带鞓”“泼墨”“鹤瓴”等。

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 图源:欧阳文忠公集

赏牡丹习俗在洛阳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姚黄,姚氏家种植而得名

姚黄,传统品种,最早出现于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淡黄色,托桂型。株形直立,枝条细硬,花蕾圆尖,绽口形,叶中圆,花朵在叶之后。此花光彩照人,婷婷玉立,古人以“花王”誉之。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

宋 牡丹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画牡丹花后魏紫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 70 余个,并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还提到一种叫“欧碧”的名花,“碧花止一品,名曰欧碧。其花浅碧而开最晚,独出 欧氏 ,故以姓著。”欧碧是一种浅绿色的牡丹花,是欧姓家族培育的,故称欧碧。据称“岁贡禁府,价在姚黄上。尝赐近臣,外廷所未识也。”后来,欧碧还成为中国传统色中的一种颜色,就是根据这种花得名的。

欧碧

宋朝瓷器发达,牡丹纹是瓷器上的常见纹样,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北宋 越窑青瓷龟钮牡丹纹盖罐

北宋 白瓷雕牡丹纹盖罐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瓶

宋 缠枝牡丹纹菱花镜

不同于今日,当时不仅赏花,还有簪花的习俗。只要牡丹盛开,城中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贵贱美丑,均会插一朵牡丹在头上。

人人都戴牡丹,这么多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早在《邵氏闻见录》就有呈现。该书作者邵雍之子邵伯温从小生长在洛阳。据其书中记载,牡丹花开时,白天是人们游园赏花的时间,而到了傍晚,市民们“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筠笼即竹笼。也就是说,洛阳城中晚上有花市,牡丹就盛在竹笼中卖,人们无论贫富都会买来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他的诗句“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就描写了洛阳花市的热闹景象。

古人赏牡丹,喝酒助兴可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欧阳修曾言“念昔逢花必沽酒”。而“吃货”苏轼则留下“吃花”的方法,他在《雨中看牡丹》一诗中说:“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在另一首《雨中明庆赏牡丹》中也说:“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由此可见,他对牡丹的喜爱不局限于赏花、戴花,还包括吃花,用牛酥(一种酥油)煎则是苏东坡作为地道吃货悟出来的牡丹的最佳吃法。

当然,除了酥煎牡丹,古人对牡丹花瓣的吃法还包含焯汤、蜜浸、肉汁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另类的“雅俗共赏”了。

宋 缠枝牡丹纹青白瓷熏炉

宋朝的牡丹装饰逐渐摆脱宗教影响,走向写实。花鸟题材成为最基本装饰题材,牡丹纹的应用可分为民间以及官用。均衡式是该时期牡丹纹样最主要的种类。其外形除最主要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出现了腰圆、多边形和桃形等等。

宋 绿釉牡丹纹枕

宋-金 三彩划牡丹纹腰形枕

南宋 彩绘开光跃鹿牡丹纹盖罐

08

辽金

辽三彩以黄、白、绿三色釉料为主,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同时融合了牡丹等传统纹样。

辽 三彩釉印牡丹蝴蝶纹八方盘

辽 三彩釉印牡丹双蝶问海棠盘

辽 缸瓦窑白釉剔划填黑釉缠枝牡丹尊

辽-金 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辽-金 白釉剔粉牡丹纹梅瓶

09

元朝

元代为了加强对陶政的管理,首先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瓷器的烧造的工艺发展较快。牡丹纹依比宋辽金更加层次繁复。除以牡丹为单一主题的图案外,牡丹与与菊花、茶花、石榴花的组合较为常见。牡丹也多与龙凤、麒麟组合。

元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

元 白釉黑彩牡丹纹大罐

元 青花釉里红镂雕怪石花卉图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盖罐通体以青花釉里红装饰,饰有各种莲瓣纹、卷草纹、回纹、缠枝花纹、下垂如意云头纹、水波纹、折枝牡丹纹,青花莲瓣纹饰色彩浓郁,釉里红花纹则相对较暗,低调典雅。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出山石、牡丹、菊花等各种四季园景,极富美感。

元至大元年 琉璃凸雕龙穿牡丹纹双耳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纹刻于炉中腹部,细腻写实,精美动人,三只龙头分别被刻于三足之上,怒目圆睁,威风凛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更增添了其稳重和庄严之感。

10

明朝

自明朝起,牡丹的种植中心由洛阳转移至曹州,即今天的山东菏泽。菏泽牡丹种植有数百年历史,被誉为观赏牡丹之上品,所以除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外,也有“菏泽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泽”之说。

明万历三十年进士谢肇浙在《五杂俎》中写道:“百里之中,香气迎鼻,盖家家圃畦中俱种之,若蔬菜然。”所以到牡丹盛极一时的时节,菏泽便呈现一番彩霞般的别样风貌。当时的县志记载:“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谓‘丹’。”解释了“牡丹”名字的来历。

明 龙泉窑刻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明代龙泉窑烧制的这件玉壶春瓶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共六层纹饰,卷草纹、仰莲瓣纹、蕉叶纹、回纹对称铺列,尽显雍容华贵。

明 龙泉窑青瓷开光凤穿牡丹纹梅瓶

明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花顶银脚簪,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明代牡丹图案表现为抽象化,更加突出牡丹的花头形象,弱化缠枝部分。这一时期的花瓣趋渐圆润,并有细线勾画的花脉。

明 珐花镂空孔雀牡丹图绣墩,珐琅

明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水墨牡丹图》轴 徐渭绘

徐渭的大笔写意牡丹前无古人。他不用色彩,仅以泼墨为之,无论花头及叶皆大笔点染而成,仅枝茎及叶脉用线条画出。

徐渭花卉画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内容上的文人画特质和形式上的水墨大写意技法相结合,风格狂纵,笔简意浓。墨法上既见随意浸渗的墨晕,又有控制得宜的浓淡,在写意中生动地传达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韵,开启了水墨大写意花卉画的新途径,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清代的朱耷、石涛和扬州八怪中的李鲜、李方膺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均受其绘画创作的影响。

11

清朝

清朝,菏泽已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山东巡抚一直为清廷进贡牡丹,故宫里珍贵的牡丹即来自菏泽。

清代牡丹纹饰,脉络清晰、线条简洁,强调开放空间。一方面从色彩上更为丰富、艳丽,常见用作粉彩、珐琅工艺刻画。另一方面从刻画上更为写实、细致。

清乾隆 画珐琅牡丹纹花篮 故宫博物院藏

花篮为海棠花瓣式,上有一提梁,通体以蓝色珐琅釉为地,上以粉色、紫色珐琅描绘牡丹花纹,还有诸多绿叶装饰。大朵牡丹在花篮上肆意盛放,珐琅色彩娇艳无比。

清 开光绶带牡丹图纹章盘,珐琅

清 景德镇窑青花双凤缠枝牡丹纹罐

清 康熙款青花婴戏牡丹纹瓷盘

清 五彩狮子牡丹纹瓷罐

清 金镂花嵌宝八角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器镶嵌之风正盛,工艺精美,图案细腻。该金镂花嵌宝八角盒独占鳌头。整件作品以镂雕和錾刻工艺为主,布满了精致的花卉纹路。中心位置更是以碧玺雕琢成牡丹花形,辅以翡翠叶片,周边则巧妙地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和碧玺等各式宝石达318块之多。整体效果金碧辉煌,璀璨夺目。

晚清 人物、花卉纹刺绣云肩 郑州博物馆藏

晚清 吉祥如意花卉纹刺绣云肩 郑州博物馆藏

一件精美的披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绣成,刺绣工艺有片绣、珠绣、盘金、串珠、打籽绣等。云肩的款式和材料也能突显穿着者的个性和地位。以上两款云肩均呈现连缀式工艺,每层绣片片片相连,层层叠叠。绣片每层主题也不尽相同,牡丹、藤蔓、树叶、果实,行走时如意摇曳,暗喻圆满祥和、生生不息。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