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的文艺爱好

高雅的艺术爱好可以修身养性,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志趣。宋庆龄喜欢电影,也喜欢音乐,音乐和弹琴是宋庆龄晚年时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宋庆龄这位“上海女儿”多才多艺,在父母的培养下会弹钢琴,能歌唱,直到晚年还常以绘画自娱放松。在她1907年留美求学时的动物学笔记上,曾留下过一只蝴蝶的“倩影”,线条清晰明了,形象栩栩如生。聪慧多才的她,“从两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

关于宋庆龄与电影的故事,已有许多研究。但是宋庆龄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呢?也许我们能从著名经济学家杨小佛的回忆里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杨小佛读初中的时候,父亲杨杏佛曾带着他请宋庆龄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电影《生路》,这部电影描写的故事是:俄国革命后,居无定所的街头流浪儿为新政府所收容,让小孩子们上课受教育,将大孩子们集中起来培训、安排工作,使每个人各得其所,生活有依。宋庆龄观影后,与杨氏父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于这部内容精彩、情节感人的电影,宋庆龄第一时间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中国将来也要这样做,使流浪者能改造为新人”。杨小佛说,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使得宋庆龄后来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的前身)“救济上海街头的流浪儿童”,用陶行知“小先生”的做法,让孩子们在互相的“传帮带”中传播知识,茁壮成长。宋庆龄晚年常在北京和上海的寓所播放电影,邀请亲友、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前来观看,电影主题涉猎广泛,既有《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经典之作,又有《闪闪的红星》等鼓舞人心的革命电影,既有《灰姑娘》《天鹅湖》这样的童话故事,又有《战上海》《冲绳决战》这类军事题材的宏大叙事。宋庆龄看过《闪闪的红星》后,对影片中两位天真可爱的小演员给予了好评,特别邀请他俩到北京寓所参观留影。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传递催人奋进的正能量;文明与文化的宝库中,蕴藏着激发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之源,宋庆龄喜欢电影,也正是为了在“为新中国奋斗”的征程中积蓄能量。

宋庆龄喜欢音乐,也许最早得自于父母的熏陶。少年时代,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晚饭后围坐在一起,母亲弹钢琴,曾在美国有传奇经历的父亲则以浑厚的男低音,教大家唱美国民歌和通俗歌曲。抚琴歌唱,也是宋庆龄与孙中山温馨的甜蜜回忆。1914年夏天,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共事。据当时在场的孙中山友人梅屋庄吉的女儿回忆,有一天晚上,宋庆龄在晚饭后弹奏了钢琴,并且演唱了非常动听的女高音唱段。宋庆龄独唱的时候,孙中山马上抱起当时在屋内四处乱走的小妹妹千势子,用手指在嘴边做了一个“保持安静”的手势。整段演唱的时间,孙中山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宋庆龄。谁都看得出,孙中山已深深地为高贵文雅的宋庆龄所吸引。

音乐和弹琴在晚年依然是宋庆龄工余时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有些熟悉的曲子,宋庆龄不需要乐谱,能够完全地背下来。她最喜欢弹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等圆舞曲和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等经典曲目,肖邦的一些钢琴作品也是她的最爱。在宋庆龄故居及纪念馆里,就收藏着宋庆龄保存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0》等唱片。

宋庆龄晚年常以花卉、小动物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消遣养性。现在京、沪两地的故居还有她的画作展出。宋庆龄寓情于景,常含蓄地以画画表达自己的心声。1976年9月的一天,宋庆龄把秘书张珏请去,对她说:“你不是一直想要一幅我的画吗?今天我送你一幅。”张珏一听非常高兴,接过画一看,只见宋庆龄在一张8开大小的铅画纸上,画了一只正立在石头上打鸣的大雄鸡,画的东方,一轮旭日冉冉而升。宋庆龄给这幅画题名为《报晓的雄鸡》,并送给了张珏。当时正是粉碎“四人帮”前夕,这张画作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宋庆龄的心声。

高雅的艺术爱好可以修身养性,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志趣。现在的孩子们常常因为学习书画等艺术特长费时费力而苦恼,偶尔看看影视作品又觉得耽误学习,很多父母认为文艺只是进入好学校的“加分项”。读了宋奶奶的故事,相信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对文艺爱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愿“小树苗”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梦里描绘美好的未来。(朱贤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