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海葵致开学再次延迟,潮汕家长灵魂拷问:为什么开学在九月
昨晚,潮汕家长的朋友圈一片哀怨之声。“苏拉”、“海葵”两个台风接连路过潮汕,新学期的开学不得不延迟又延迟。
本来吧,第一次延迟开学,大家还都在称赞“苏拉”是个优秀的台风,来势凶猛,却在关键时刻调转方向,擦肩而过,只为了给孩子们多争取三天假期补作业。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拉”刚走,“海葵”立刻补位,开学再次延后,孩子们是喜出望外,家长们晃过神来却都愁眉苦脸。
咱就说,两个月的暑假朝夕相对已经到了极限,亲子关系岌岌可危,快到相看两相厌的地步,家长们就盼着能把熊孩子投掷到学校,让老师去操心,自己轻松半天。
但台风却偏偏一而再来凑热闹,熊孩子又得宅家几天,烦哪!台风怎么就不能再晚几天,等孩子去学校规整一下再来呢?彼此隔离几天再让家长新鲜,那才叫皆大欢喜呢。
唉!孩子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还好,反正孩子都已经上过学了,该做什么都知道,迟上两天学也没什么。
孩子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没法这么淡定了。
一方面要担心孩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想方设法鼓动孩子的士气,不让他们因为延迟入学而情绪低落,抵触即将进入的新环境,进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都在担心家里的鲮鱼能否经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不是)解冻煎煮[捂脸][捂脸]
潮州民间习俗,孩子上小学相当于拜入孔子门,是要“读大书”,必须有正式的仪式,即在一年级开学第一天,煮“五碗头”给孩子吃,希望孩子聪明伶俐,读书有成。
每年8月底,潮州鲮鱼猪肝豆腐热销。我以前写过一篇文《 孩子开学第一餐:听说,今天没有一尾鲮鱼能活着离开潮州……》,里面有关于五碗头的详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话说回来,因为潮州是昨晚九点半后才挂台风黄色风球,学校通知放假已经是晚上十点出了,手快的家长已经煎好鲮鱼,弄好猪肝了,就等着第二天早上让孩子吃。
这下好了,有人的鲮鱼拿来拿去断成两半,有人煎到面目全非只能弄成鱼松,还美其名曰“松松直过箭”(潮语意为轻松就能做好)。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刚因为摇号入学而伤筋动骨的家长们再次感叹:鱼什么时候煮才是最难的!
有人干脆将煮好的五碗头当夜宵吃掉,来纪念这个几十年一遇的开学季。
也因此,有人在朋友圈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每学年的开学定在9月1日呢?
九月是台风较密集的月份,而每次台风一来学校就得放假,为什么把最重要的开学时间放在这个月呢?
查了一下,原来9月1日这个开学时间是从孙中山先生流传下来的。
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于1904年1月公布《癸卯学制》,将秋季定为开学季。
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中国将农历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并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这一系列学校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中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公历9月1日是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开学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开学时间也经历一系列的变迁。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高校学校校历规定:一学年分两学期,第一学期自8月1日至次年1月末,第二学期自2月1日至7月末。
之后,学校的开学时间经过几番变化,到上世纪90年代末,基本上固定下来,以每年的9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为一学年。
从此之后,9月1日就成了新学年的开学时间。
除了这些历史渊源,其实,从气候上来看,九月也是个适合读书的季节。
相比花开鸟语诱惑多多的春天,艳阳高照人易疲倦的夏天,以及的寒冷迫人不愿动弹的冬天,晴朗凉爽的秋天和读书更相配。
9月是初秋,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夏季向秋季过渡,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的,更适合学生们开展学习和户外活动。
而且,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春种秋收,秋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农民们有了收成,学费才有了着落。所以,开学时间定在秋季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周期。
所以,9月1日作为开学日,可以说是经过自然和人为共同挑选出来的合适日子。
至于南方9月的台风天,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但不是讨厌的天气,还是窃喜的日子,因为能放假。
不过,像今年这样,在9月1日接连两个台风,导致开学迟迟未能成行的,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回见,那就祝今年入学的小朋友们,在新学期的学习都能如风疾驰,如雨酣畅。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