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历经六大重击 断言「全球化已死」会不会太早?

以台积电来说,在美中晶片战被迫选边靠拢美国,未来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将逐渐形成美国领军的自由世界集团对抗中国为首的专制体制集团,两个集团抢夺全球化的话语权,直到一方认输为止。(图/ 远见提供)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动土典礼时,在美国总统拜登面前说出「全球化几乎已死,自由贸易几乎已死」后,引发了外界广泛讨论。有人说全球化确实早已不存在,也有人说全球化其实是进化中,只是已非张老熟悉的「全球化」。 哪个说法正确?两者都对。 俄乌战争届满一周年之际,《远见》带领您检视全球化的未来命运。

自从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全球化已逐渐成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犹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局面,以台积电来说,在美中晶片战被迫选边靠拢美国,未来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将逐渐形成美国领军的自由世界集团对抗中国为首的专制体制集团,两个集团抢夺全球化的话语权,直到一方认输为止。

俄乌战争爆发后,举凡原物料、能源、粮食等供应链的「被截断」,更是全球化遭到破坏的明证。假若俄乌战争落幕,这些供应链能否恢复原状?还是会呈现另一种风貌?

「全球化已死?」「一个世界两个系统?」「如何选边站?」「该押宝美国,抑或中国?」……这一连串的疑问句,对现今全球企业主来说,不但是2023年度的最佳「关键词」,更将是挥之不去的纠结与阴影。尤其「俄乌战争」开战,在2023年2月24日届满周年,全球的裂解愈演愈烈之际,感受更深刻。

中美对峙、俄乌战火未灭 冲击每一位地球村民

毕竟,原本行之多年的全球化秩序与惯性,在美中贸易战愈演愈烈、俄乌战争持续延烧的情势,以及造成「两极对立」的法案陆续抛出下,逼得在国际贸易平台的生存玩家,都得重新找寻潜规则,猝不及防。

这绝非空穴来风。一位消费性电子产品台厂公司,在受访时就道出他的无奈:「很多欧美知名品牌客户,已慢慢转向非中国生产的供应商(合作),中国本地的供应商只好开始在地化。」

他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指出,一台iPhone的记忆体采取两种规格制造,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的,使用长江储存制造的晶片,在非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便使用台湾或南韩制造的晶片。」

此外,受美中贸易战影响,许多在中国大陆设厂的IC设计台厂,在美国的一声禁令下,面临大量砍单的窘境,导致库存量过剩,不少员工更对于公司未来的营运忧心忡忡,甚至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可以见得,中美对峙影响所及,不只是政治、军事上的对垒,对于全球的企业、每一个员工,甚至每一个地球村村民,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冲击。

张忠谋高喊全球化已死,「再全球化」时代来临

上述案例清楚显示,以往定于一尊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然消逝远飏,由于经济上的保护主义渐起,政治上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让全球治理沦为笑柄,文化上的强势文化渐使各国本土文化噤声,都让全球化不但已经变形,甚或开始裂解、重组。

回顾自1992年年底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全球化系统,在这30年间,先后历经911恐怖攻击、全球金融海啸、英国脱欧、美中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战争等六大事件,已逐次重击着国际之际的信任度,慢慢分解掉全球的合作系统,使得原本人类共享的全球化红利渐次消失。尤其近几年发生的美中贸易战、新冠疫情以及俄乌战争,更为去全球化踢进了临门一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易言之,在这波全球化转变的过程中,由美国单核心主导的全球化,恐已画上句点。

单一核心主导的全球化之所以被迫瓦解,还有另一个主因,即是云端技术、区块链、5G……等数位技术的成熟,导致世界运作的规则去中心化,让单一强权不再握有唯一的话语权。

对此,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提出「全球化4.0」的概念。WEF指出,有别于前三次的全球化,都架构在实体商品上,而正在发生的第四波全球化(全球化4.0),则以数位商品、服务为主。

正因为数位世界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因此,未来若进入「全球化4.0」的阶段,不会再只是美国说了算。

有趣的是,尽管美中贸易战,甚至俄乌战争导致民主与威权国家的对峙,让原本标榜世界合作的全球化,渐渐走向各自分裂的「去全球化」,但毕竟商业、政治、医疗,甚至令全人类头痛的气候变迁,都无法由单一国家一肩扛起,都需要在国际间寻求合作,因此,「跨国合作」不会自此消失。

所不同的,是未来国际间,将会是各国各自结盟,各自寻求共主,世界的生态圈将重新洗牌,我们姑且称之「再全球化」。

中华经济研究院国际经济所副研究员戴志言就指出,「这种区域贸易联盟的形态愈来愈多。」亦即由强国领军,设计自成一套的国际秩序,进行 「再全球化」。

地缘政治让自由贸易蒙尘 两强「拉帮结派」各立山头

以现势来看,美、中最有可能成为「再全球化」过程中的两大新共主,换言之,新版的全球化,将是美、中各据山头、各拥附庸国的两大体系。

歌舞升平的时代,政治不会成为主要的讨论焦点,但是当外在环境变化极度不确定时,政治就会是左右全球经济及国家间关系的主旋律。

于是,在地缘政治愈趋影响全球自由贸易之际,跨国公司与各国政府惊觉,投资布局无法再如以往,只考量在成本较低或获利较高「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地区生产,而是逐渐发现,自由贸易过去所服膺的成本、市场、物流等制价因素,都已慢慢退场,将舞台让给地缘政治。

正因此有感于全球半导体业者面临因地缘政治剧烈改变的局势,才有了张忠谋「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几近寿终正寝,不大可能起死回生」之喟叹。

既然美国与中国各自带动的「再全球化」,将占据未来的世界舞台,可以想见的是,「拉帮结派」会是两强各自占据舞台的主要手段。

台湾经济研究院产经资料库总监刘佩真分析,面对美国希冀自建完整供应链的新局势,张忠谋选择了「再全球化」布局来因应,尽管生产成本剧增,但在面临地缘政治变局的前提下,台积电还是必须将制造端迁往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客户的所在地,改变营运模式。

后俄乌战争供应链洗牌 能源、粮食生态圈组新同盟

若说美中贸易战促成全球化渐向两极靠拢的发展趋势,那么,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战争,则是这波「再全球化」进程的催化剂。

以能源采购为例,俄罗斯利用切断供应欧洲的天然气做为筹码,希冀欧洲各国不要干涉俄乌战争,却让欧洲猛然觉醒,把购买天然气的订单大量转向美国,确保能源供应无虞。

失去欧洲市场的俄罗斯也不甘示弱,获得了原本向美国大量采购能源的中国订单奥援,大幅降低了失去欧洲能源市场的伤害。

一场俄乌战争,使得全球能源供应关系大洗牌,原本是美中合作vs.俄欧联盟的市场现况,反转成为美欧联盟vs.中俄合作,这就是目前,甚或未来国际局势的样貌,在向美中两极靠拢的过程中,渐次形成两大集团的竞争,集团各自拥兵自重,强化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增加向另一集团阵前喊声的本钱。

站在中国的立场,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后的国际实力遭到削弱,美国与西方国家将集中更多力量抗衡中国,北京面临相对不利的国际态势,除了联合立场相同的国家壮大竞争实力,别无他法。

国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智翔分析,在乌克兰因战争导致粮食供应链大乱之际,不排除中国悄悄联合巴西、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大国,结合俄罗斯构筑有别于美欧的粮食供应生态圈,加上巴西、阿根廷早已不吝表态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中俄为首的联盟在全球粮食安全上,会以此做为杠杆影响美欧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美欧在当地恐将痛失以往的优势。

继半导体、能源后 美中两大新战场 :太空与AI

其次,2023年2月,出现在美国领空的一颗「间谍气球」,再度让本已紧张的美中关系陷入低潮,不但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计划访问中国的行程无限期延后,白宫更宣布,把六家与制造气球相关的中国企业,列入贸易黑名单。

被中国称为「浮空器」的气球,暗示美中未来的竞争主战场之一:太空。

除了半导体、能源供应以外,「太空领土」及「生成式AI」,将是「再全球化」下美中对抗衍生的两大新兴战场与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领土、军武、贸易等实体冲突,太空战场及AI战场将超脱目前人类的所有想像,美中两国在这两个新兴领域的竞逐,也一定程度地改写了「地缘政治」的定义,将角力赛延伸至地球以外、虚拟场域。

美国太空总署(NASA)署长尼尔森(Bill Nelson)2月6日访问日本时表示,中国的太空计划进展神速,美国不排除中国在月球南极登陆后,擅自将登月点宣布为中国领土的延伸,试图控制月表资源最丰富的地点,甚至禁止美方进入。

另外,被特斯拉(Tesla)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誉为「表现令人瞠目结舌」(scary good)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022年11月推出后,强大的运算功能与模拟真人的功能迅速席卷全球。对此,中国百度不甘示弱宣布将打造「华文版的ChatGPT」,预计2023年3月与世人见面。

这两个事件凸显出美中两国在太空、AI领域你争我夺的激烈程度,在这个「再全球化」的时代,也更加令人确信,「一个世界两个系统」将是未来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太空产业与科技产业向来是国家实力的展现与象征,不论是中国的天宫太空站,抑或与ChatGPT打对台的「文心一言」(ERNIE Bot),在在显示出除了中国对西方主宰秩序的对抗之外,更凸显了北京意欲另辟蹊径,创造中国特色国际秩序的企图心,并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甚或文化方面,借由「再全球化」的权力洗牌,与美国一拚高下。

再全球化铺天盖地而来 寻觅台湾安身立命之道

在美中贸易战的前提下,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外宣示中国重回社会主义路线,大幅增加了国际大厂进入中国的困难度。台湾厂商也不例外,不少台厂因此收到美国订单做为补偿,前往泰国、越南设厂生产,「转单效应」降低了企业在产能撤出中国后对获利的冲击。

安侯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KPMG)董事刘彦伯认为,台商的适应调整能力很强,除了「转单效应」,台商产制基地本来就持续规划风险分散,提前布局东南亚,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到菲律宾,全部押宝在中国的比例很低,所以在「再全球化」的潮流中,尽管初期调整会比较辛苦,但台商独具的弹性特质会短空长多。

刘佩真认为,面对「再全球化」趋势,台湾的战略高度更应着眼于台美未来科技的合作,特别是美国在新兴科技领域,包括AI、超级电脑、资料中心、伺服器、智慧汽车、航太航空、量子电脑等卓越的技术发展,若进行台美新兴科技领域全面性的实质合作,形成强强结盟,不失为安身立命之妙方。

戴志言则是提出警语,无论面对美国或中国,台湾不能陷入「俄罗斯以天然气勒索欧洲」的陷阱里,台湾政府对此必须进行完整的沙盘推演,不能「蒙着眼睛走钢索,还自认很安全」。

以太空科技发展为例,卢森堡成立的太空中心旨在利用太空通讯,为境内银行增加管理全球客户财富的处理速度,也提升交易安全性,吸引更多全球富豪到卢森堡存钱,不必在美中两强之间选边,这是卢森堡太空产业的附加价值。台湾发展太空产业的利基或附加价值在哪里?卢森堡的例子可以做为借镜。

值此俄乌战争一周年之际,《远见》特地制作了「全球化已死」专题,仔细剖析在全球化不可逆且同时进化之际,包括:台湾产业如何因应?未来趋势为何?美中新战场在何处?台湾如何自处?读者都可以在这个专题中找到答案。

「再全球化」浪潮铺天盖地而来,沛然莫之能御,台湾要选择了解它,并从中找寻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是要继续无视这股外界环境的变迁,依旧故步自封,选项已经很清楚。台湾,准备好了吗?

本文作者:简嘉宏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441期》)

《远见杂志3月号4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