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锐科技集团CEO舒骋:疫情下,一个科技创业者穿越周期的思考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2022本站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特别策划《追光》栏目,走进不同行业的追光人物,“看见光的力量”。用镜头记录闪闪发光的奋斗者。本期对话随锐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舒骋。以下为完整版视频:

追光丨舒骋:为明天“易”起拼搏(来源:C位观察)

60s要点速读:

1、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我们特别恳请各类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考虑到这些重要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和可优化性。因为如果某些政策不连贯,对于工商界、对企业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企业特别怕政策出现左右摇摆,企业在调整经营策略的时候将会不知所措,工商界也不知道方向应该怎样走。

2、我认为,做企业守是守不住的。你说,“我已经取得了一点点成就,我想守一下”,但是只要你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其他的竞争对手马上就会进来。

3、当你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就会想明白,就会透彻知道,人过这一辈子,首先要把初心想清楚、想明白。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

正文:

这次全球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全球各国来说都是百年不遇的危机与挑战,疫情对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是巨大困难和挑战。在疫情之初,会有一些企业(比如医疗健康类企业)获得利好,民间也有人开玩笑,说他们“发国难财”。但疫情开始,反复持续到现在,从疫情起源、蔓延到全球大流行,至今已经两年半的时间,可以说99%的企业都被新冠疫情大流行给影响了,只是程度不同、深浅不同罢了。其中,例如旅游服务类企业、餐饮服务类企业,包括其他一些需要现场提供服务类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尤为深切。

对我们这类科技企业来说,这次疫情大流行开始以后,有的产品或者业务条线的业务量增长、有的用户数在暴增,例如通信云业务、协同办公类业务;但还有一大部分其他科技业务确实受到了影响。受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除了线上部分业务暴增外,我们企业在全国现场服务的科技业务、项目型的科技业务、平台运营型和平台开发型等业务类别,都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2021年11月到2022年6月,最新一轮奥密克戎的疫情,应该是这两年半以来,仅次于最初大爆发时破坏性的一次。本轮疫情爆发,对我们企业的影响,已超过了2020年的前半年。所以我们在2021年底做2022年全年的预算时,也充分地考虑到了现在可能会遇到的艰难时刻。

工商界原来会有人经常开玩笑,调侃说,上海凭什么是中国的经济龙头老大?很多城市就不服,北广深杭尤其不服,他们会认为这些城市跟上海已经不相上下。但这次上海因为本轮疫情,停摆了两到三个月,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重要性,认识到上海在整个中国经济中的发动机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工业制造、商业供应链配套、工业生产零件的配套体系、商业服务的配套体系、各类芯片供给、各类工业标准配件供给等,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上海在经济界的影响力。上海的整体供应链停摆两三个月,光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可能就下降了两百万、三百万台,这几乎等于一个中大型发达国家全年的汽车销量,对产业界整体影响,还是很大的。

中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应对各类疫情是非常有优势的,而且中国政府确实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中国各级政府不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当然在疫情严格防控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会层层加码,甚至有的地方医院出现不收急诊病人情况。我们认为这是在大管理框架、大社会潮流下出现的一些局部问题。只是,当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某个个人和家庭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在这过程中,有些人因为不恰当的疫情防控措施,使他们的家庭蒙受了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这个也许就是社会为疫情防控要付出的部分代价,这个代价有可能今天是他们,也有可能是我们,明天也有可能是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种事。好在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一些过度防控措施的危害,正在努力调整和纠偏。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我们特别恳请各类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应该考虑到这些重要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和可优化性。因为如果某些政策不连贯,对于工商界、对企业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企业特别怕政策出现左右摇摆,企业在调整经营策略的时候将会不知所措,工商界也不知道方向应该怎样走。

我们内部经常总结,首先在做企业经营的时候,应该紧跟国家政策,认真解读国家政策。如果对国家政策产生不理解的时候,我们要用积极和正面的思维多反馈,不做负面的事,因为那样是不解决问题的。

我们工商界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依旧是有坚定的信心。我们随锐科技集团里有相当一部分高管是留学欧美、学成回来的,大家一起共建中国,一起参与经济大潮的建设。大家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是有坚定信心的。企业家们现在新冠疫情当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对某些政策和某些调控的不可预期,我们希望国家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因为企业和企业家族群,是当下这个社会中创造增值财富的主力人群之一,现在工商界、企业家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还是贡献给了社会,贡献给了员工。企业家族群坚定在中国发展的信心,对我们国家再一次从新冠疫情中快速恢复,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做企业是守不住的,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

任何事物都要分两面看,危中也有机。危机带来痛苦的同时,后面的机遇到底是什么?我们企业穿越过几次周期,都从危中抓到了机。

随锐科技集团是2006年成立的公司,然而2008年,对我们企业乃至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年份。2008年1月,中国出现了南方冰灾,当时整个南方十几个省的交通,因为冰雪灾害而瘫痪,大量的车辆被积压在高速公路上,连各类铁路都被当时的巨大冰雪阻塞了。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有上百万人回不了家,就是因为铁路运输暂时中断了。当年3月抗击完冰灾,5月又是汶川大地震,全国各条战线团结起来一起救援四川,当时四川的经济受到重创。汶川大地震平息一段时间以后,为了完美筹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在环保方面提出了很多高要求,当时为了保奥运、保高品质环保,北方很多省份让诸多涉及潜在污染的工业生产企业都进行了停产。

2008年8月底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完,到了9月中旬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当然世界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然后逐渐快速蔓延出来的,危机在全球造成了巨大的连锁效应。从2008年9月到12月,全球各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垮塌性的危机效应,中国当年也没有完全幸免。对那个时候,我本人印象特别深,当时公司刚刚成立两年半,非常孱弱,我们刚刚确定要往云通信这个方向走,研发了第一条产品线,但公司在整个市场融不到资。我跟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商量,这么多人要发工资,怎么办呢?他说,“我们两个人卖房子吧”。我跟联合创始人说,“要卖先卖一家的,不能两个人一起卖,得留一个种子,否则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两个人都掉到坑里去了,先卖我的!”,所以那个时候是靠我个人在北京卖了几套房子,度过了那个阶段。

在那个阶段,(我们行业里)有很多兄弟公司倒下了。我之前在微软公司工作,当我2005年、2006年出来创业时,当时一起出来创业的微软同事有六七十人。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到了2009年末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常态,我们这六七十个同事创办的五十多家企业,在那个周期里最后活下来的企业不到十家。所以,你要问在随锐集团发展十六年的历史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2008年,对我和团队来说,绝对是记忆最深刻的。

当时我们公司有200人,后来有的产品线在短期不能盈利,也没有钱再进行投入,只能裁掉,裁到只剩下60多人,把种子保留下来。当时有非常多优秀的员工被裁掉,他们非常错愕,为什么被裁掉的是他们?实际上不怪他们,他们都非常敬业地工作,是他们的产品线或者立项的项目被裁掉了。

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男一女两个员工在拿到裁员和赔付通知书的时候,蹲在地上哭,就在公司办公区前台的旁边,我看了非常难过。后来我上去跟他们讲,等公司缓过劲之后,你们再回来。我们当时从比较大的办公室去到一个小办公室,那个小办公室只能坐下60多个人。

2008年12月裁员,等到2009年的12月缓过劲以后,我们把当时裁掉的很多员工,又重新招回来,他们也很愿意回来。但那个时刻,我作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CEO和董事长来讲,面临巨大的心理挑战,因为会怀疑,我现在的抉择对不对?我做的判断甚至决断,是害了这家公司,还是救了这家公司?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穿越过两到三次周期以后,事情经历多了,心里就有数了。所以到2020年疫情来临,那是我们遇到的第三次危机,心态上就平和多了。

在至暗时刻,我反思到的是,到底是攻守平衡,还是以攻代守?攻就是要创新,要到市场上找新的机遇。守就是要裁人,龟缩到一旁,等春暖花开、经济回暖再回来。我做的是科技行业,在互联网、通信、云计算行业耕耘了很多年,有的人是做餐饮、做酒店、做旅游的,有的人是做玉石珠宝的、做交通运输、做物流的,不管做什么行业,攻守平衡很重要,但主要是以攻代守。

我认为,做企业守是守不住的。你说,“我已经取得了一点点成就,我想守一下”,但是只要你这个行业有利可图,其他的竞争对手马上就会进来。所以“攻”就是要找新的增长点,找新的商机,“攻”就是找创新点,“攻”就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找到机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但真的要找到攻守平衡之道,以攻代守之道,不容易。既要保持自己的生存能力,又要在穿越周期以后锤炼自己的攻守平衡和以攻代守的机会点。从企业家的角度,和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在社会价值链里——你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你的企业在社会当中创造了什么价值?你的企业无论多小或者多大,你是怎么样跟你的生态链、跟你的员工、跟你的股东、跟你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实现共存的?只有把这些想明白了,这家企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昙花一现,都是在生存链和生态链的思考出了问题,这是我们在疫情的至暗时刻,在周期当中的至暗时刻得到的一些思考。

穿越周期的初心——创办一家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我有一个自己的人生周期的穿越思考。

我经常会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在我的追悼会上,我的悼词是什么?我的墓碑上会写什么?

悼词和墓碑,可能就是对我一生的总结,而这总结的果,和开始的那个“始”,那个初心,是紧密关联。

我希望有一天我去世的时候,我的墓碑上能写,我是一个科技创业者,我创办了一家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到底这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做了多少有影响力的事,这要靠世人去评判。

但我曾经是一个科技创业家,同时我创办了一家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我们起源于中国。

如果10年以后,20年以后,我们随锐科技集团还在,我们可能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有科技影响力的企业,那我作为企业创办人,这辈子就没白活了。

我们创办企业几年以后,不断有大公司想来收购,公司现有的业务,分别在有的行业做到第二,有的行业做到了第一,有的行业进入全国前十,当下集团七个业务板块,都在所属行业中都具有相当的地位,把这个公司卖掉,我也能分走几十个亿,就可以退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后来仔细一想,我创办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它卖掉吗,过财富自由的生活吗?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财富自由,为什么我们还要吃这么多苦呢?因为我很早就可以洗脚上岸,现在全家人所有的生活,都有保障,也能财富自由了,那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继续干?

当你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就会想明白,就会透彻知道,人过这一辈子,首先要把初心想清楚、想明白。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可能有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想明白,这一辈子的初心是什么。有的人有初心,但他的初心比较难,大部分人都在开始以后不久,或者在中途放弃了。

我个人的初心是,我要在这个社会上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价值有大有小,这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但是我要为中国,要为我们的行业做一些贡献。

新冠疫情对科技行业的两大挑战——供应链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

新冠疫情大流行发生以后,外部客观环境有两大挑战,一是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光是中国的供应链,而是全球供应链的保障和供给的不稳定。我们企业有自己的硬件产品,需要很多芯片,这些产品在设计时是基于全球化的协作来做的设计。2018年3月,美国开始制裁中国科技公司以后,包含我们在内,中国很多科技公司获取许多芯片的路径就断掉了,国产芯片的很多开发平台在短期内供应不上,所以我们很多产品无法交付。

供应链的不稳定,既包括因为疫情造成的物流中断,或工厂生产的中断,也包括内外压力之下的中国企业,在获取全球化协作资源的供应链的中断,这些压力都有。在我们的同行里,无论是通信行业,还是工业互联网行业等,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是规模大小和层次不同罢了。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体会,这是和资本市场紧密相关。经常有一个比喻,叫“资本是容易受惊的小白兔”,有一点风吹草动,兔子都会跳得最高跑得最快,因为它们很容易受惊,所以国内外的资本会因为政策的波动而波动。然后,科技行业发展,需要很大的资本去推动,所以我们科技行业公司,在资本市场也会遇到一些不常见的挑战。

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或外部环境,都具有不确定性,一是产业政策的调整,行业的整顿、平台垄断的一些梳理工作,再加上外部环境、俄乌战争、物价猛涨、中美贸易战在持续,让大家都捂紧了口袋,不再快速投资、甚至不再投资。这情况体现在企业界,也体现在资本界。

站在中国的视野来看,美国不断搞量化宽松,宽松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加息,资金回流美国,美国开始在全球“割韭菜”,这段时间又开始了,动不动美联储利率加50个基点或者75个基点,加息的幅度是很大的,这些都对各个行业造成了影响。

科技行业,尤其是在产业互联网和通信行业,是高度知识分子密集型、高端人才密集型、高薪资人才密集投入型和高度人力依赖型的行业,它需要大量资本去驱动行业发展,同时也非常依赖制造业的可靠交付。随锐集团没有自设工厂,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股东富士康集团去做产品代工,一旦我们国家供应链受到影响,这对整个科技产业链所有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个企业或者组织遇到危机的时候,首先要强化自己的生存能力,其中有一点是要强化自己的组织能力。我们在这次长达两年半的危机里面,花了很多时间做组织建设,强化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很难落到行动上,很多企业会趋于口号化。组织建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就是企业向数字化转型,把企业权力沉淀在流程里,流程沉淀到系统上。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的平台支撑能力,对企业进行组织能力的迭代很重要,这是我们做企业的切身体会。

我们自己的业务里有一个很大的收入板块,就是做协同办公,但是协同办公并不等于全部线上办公。疫情时我们遇到一些挑战,很多工作和岗位是没有办法全部在线上办公的,而线上办公很多涉密的东西也是没法儿做的。

居家办公对一个企业的协同发展和效率提升是不利的,所以会看到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要求特斯拉的员工每周至少在公司待够40小时,否则特斯拉公司管理和架构就会散了。美国和硅谷是最主张SOHO(在家办公)的,Google、Facebook、微软都是鼓励员工以SOHO的方式进行办公的。但我们在自己企业经营中发现,尤其是经过这两年半的检验,线上办公能做补充,但是很多创意是跟聪明的同事们在一起,才碰撞出来的。很多创新工作,是团队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火花。

线上办公是协同办公的一个补充,但是我相信,即使未来元宇宙普及了,未来我们的组织形态还是有一部分要在物理世界,每天面对面,才会有碰撞的智慧。

在中国也好,在全球也好,经营一家企业都不容易,归根到底,首先企业是以人为本去驱动的,而且企业最终的服务对象也是以人为主。所以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生存的能力,第一是组织建设,第二是要尊重人性,第三是要尊重人性和激励之间的平衡。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