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京剧梅派传人,正红时留美演出不归,今归国养老国人看法如何

前言

“我是梅派传人,当年留在美国是为了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是在做好事,你们凭什么说我是卖国贼!”

红极一时的花旦,在正风光的时候选择到美国去发展,还带走了几十名京剧演员,一走就是几十年,引来了京剧界一片骂声。

几十年后再回归,她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文化大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名花旦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一、京剧世家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齐淑芳,提起她的名号,热爱京剧的同志们应该都能想到当年那出《智取威虎山》中她饰演的“小常宝”,平常的小女孩都是喜欢一些青衣和花旦的角色,她却偏偏选择了女武生,戏台上那英姿飒爽的模样,和清脆悦耳的嗓音,不知道征服了多少观众。

1942年,齐淑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业内有名的老生,经常登台演出,在家休息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练功,这一切都影响着年幼的淑芳,她曾经也问过父亲,为什么没有观众了,他还会这么认真的表演呢?

父亲告诉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还说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认真对待它,既然选了这一行,那就不能轻易的放弃它。

除了父亲以外,她的嫂子也是著名的女武生代表,家庭的熏陶让小淑芳对戏曲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六年那年,在父亲的搭桥下,齐淑芳拜龚云甫为师,这位龚师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京剧界内的代表,还是老“龚派”的创始人。

有嫂子和龚师父的双重教导下,再加上淑芳自己的天赋,几年的时间,她就练就了一身本领,还获得了登台演出的机会,那年她才十二岁。

登台演出那天,面对着台下那么多观众和台上的聚光灯,说不紧张是假的,可当化妆老师为她做好了扮相,师父带她登台以后,先前的紧张似乎全都消失不见了,耳边只听得见自己和搭档的声音。

一场表演下来,台上观众掌声如雷,她第一次感受到父亲说的那种被观众认可的感觉,那些练功时吃得苦受的罪仿佛在这一刻一笔勾销,她更加热爱京剧了。

二、坚持梦想一举成名

从十二岁的那一次表演以后,齐淑芳就成为了行业内的新秀,凭借着她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获得了观众和业内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甚至还在周总理面前表演过,获得了总理的夸奖,直言她是后起之秀。

成名之后的齐淑芳并没有被眼前的花花世界迷失了眼界,她知道自己年纪尚小还需要打磨,于是她进入上海戏曲学校京剧班学习,学习期间还坚持上台演出,在她的努力下,京剧不仅在中国人之间传播,还传到了国外。

作为台柱子的她,曾经多次带团到欧洲等多个国家表演,当年在巴黎大剧院首场表演的时候,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戏票被人哄抢,到最后就连站票的价格都翻了好几番,全部售空,可见京剧在国外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外国人虽然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但是齐淑芳在台上的扮相和干净利落的动作,还是带给了他们不小的文化冲击,每一场演唱换来的都是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为了让京剧更好的走出国门,齐淑芳还在一些动作上做了新的创新。

在一次去德国表演的节目中,还没正式通知开演时间,外国观众们就已经迫不及待,表演当天,齐淑芳在结尾时将一个高空踢枪的动作增加了芭蕾中的托举动作,并在托举中踢枪,台下的观众们看的都呆住了,直呼“中国了不起”,表演结束,全场观众自觉站起鼓掌,以表示对表演人员和齐淑芳的认可,尊重。

为了戏剧表演事业,齐淑芳倾尽了所有的精力,没日没夜的练功,还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购买戏服道具,为剧团增添设备,只为了让其他同事们有更好的条件和设备去练功。

三、为发扬留在美国

虽然这几次外国演出的反响都很不错,但外国人毕竟和我们有着文化鸿沟,他们惊叹的也只是那些优美的动作,不管唱的什么,时间久了热度也就下来了。

彼时,国内的戏曲发展也来到了一个瓶颈期,剧团的表演场次每天都在减少,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远在国外的齐淑芳看着丈夫写来的信,她的心里暗自做下决定:她要留在美国。

齐淑芳心想,戏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不应该只在国内发展,国外的效果虽好,但也是一时新鲜,不如留在美国,向更多人去介绍,去推广京剧,时间长了没准美国人也能和他们一样,不只懂怎么看京剧,更懂唱京剧,她要让京剧走出国门,走进世界!

做出这个决定后的她立刻写信给丈夫和剧团,表示自己要留在美国,并已经做好了其他演员的思想工作,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叛国和亲美行为,剧团本着惜才的想法给齐淑芳回信,希望她能够再考虑考虑,可得到的却是明确的拒绝,剧团没办法,索性也不管她了。

没有了一切的阻力以后,齐淑芳就开始为自己发扬国粹而努力,然而异国他乡,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甚至吃住行都存在着障碍。面对这些困难,她并没有退缩,而是一步步的解决这些问题。

没有房子住就用蹩脚的英文去跟房东沟通,没钱付房租她就去到处打零工,在餐厅里刷盘子洗碗,后来提及这些事情的时候,齐淑芳并不觉得苦,她认为只要能够让京剧在国外扎根,发扬出去,这些根本不算是苦,只是成功前要做的一些铺垫。

在齐淑芳的努力下,他们一行人逐渐在国外站住了脚跟,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外国人宣传京剧,很快,她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位贵人,那是一位钢琴家,同时他也是美籍华人,名叫黄博文。

他们是在一家餐厅里相遇的,黄博文看过齐淑芳的演出,所以当他看到曾经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艺术家,如今却在这里端盘子的时候,他知道她肯定遇到了麻烦,在经过简单的交谈之后,黄了解到了齐淑芳的想法和当前的困境,他决定无偿的帮助她们。

此后,不管是剧团生活上的开支,还是住宿方面的问题,黄博文都为她们一一解决,还创办了一个“齐淑芳京剧团”有了场地之后,做事就更方便了,齐淑芳明白外国人对京剧失去兴趣是因为他们不完全了解。

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她不仅免费教那些对戏剧感兴趣的外国人,还在一些戏曲动作上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在她的带动下,剧团里多了一支来自美国的学生,演出一场又一场,京剧真正的走出了国门,比他们刚来时候的热度更高,就连美国前总统布什都看过了齐淑芳的演出,对她称赞不已。

四、回国后的非议

转眼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齐淑芳从1988年踏上美国的土地,到如今终于实现了她当初将京剧发扬光大的理想,但名利的背后,是她越来越强烈的归国愿望,当得知我们国家承办了奥运会的消息,她迫不及待的收拾东西回国。

谁知道她回国后,迎来的不仅没有掌声和鲜花,甚至接机的人都没有几个,大家对齐淑芳当年的做法持不同意见,有的人说她是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文化传播;可有人却觉得她在国外那么多年,早就加入了外国国籍,如今回来不过就是国家富强了,她在国外混不下去了。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齐淑芳只坚持自己的内心,她的心里只在乎国粹有没有被传承,被保护好,至于别人怎么看她,她根本不在乎。

总结

“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的心里一直都装着我们的祖国,也一直在向全世界宣传京剧的魅力,我早就把它当作了我的使命。”也许齐淑芳当年的决定,让她错过了国家的发展,亲人的离去和爱人的陪伴。

但这样的牺牲,在她看来是值得的,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京剧被更多人知晓,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齐淑芳就是京剧最好的传承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