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袁世凯孙媳,帮美国造核弹,墓碑上却刻“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1997年2月,一个“美国人”在纽约去世之后,却并未立即下葬,而是不远万里将骨灰葬在了中国江苏。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位逝者的墓碑上还刻着8个醒目的大字: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她就是为美国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却被西方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中国女人:吴健雄。
1912年,吴健雄出生在苏州太仓,当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封建思想的余烬仍在社会各个角落阴魂不散,重男轻女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而出生于清末秀才之家的吴健雄,也饱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因为是女孩,所以她从小就不被祖父重视。
不过万幸的是,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是一位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深知教育对女性的重要性。
在父亲的坚持下,吴健雄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那个女性鲜少有机会读书的年代,她却得以进入明德学校学习。
在明德学校,吴健雄不仅成绩优异,更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而父亲的支持,则为她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在父亲的鼓励下,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在当时可谓是名校,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更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演讲,其中就包括了对吴健雄影响深远的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关于“摩登妇女”的演讲,犹如一束光照亮了吴健雄的心田。从苏州女师毕业后,吴健雄成功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这所当时中国顶尖的学府,成为了她学术生涯的重要起点。
进入中央大学后,吴健雄的天赋和勤奋很快便展现出来。她文理兼修,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在物理学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在一场校内考试中,吴健雄仅用两个小时便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小时的物理试卷,并且获得了满分。
这件事引起了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胡适先生的注意,他仔细阅读了吴健雄的试卷,对其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答题思路大为赞赏。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能理解得如此透彻。”胡适先生对吴健雄的评价极高,认为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前途不可限量。
可吴健雄并没有选择在史学领域继续深造,她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物理学的热情。
在导师施士元的指导下,吴健雄最终选择了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于1934年获得了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而就在吴健雄准备在物理学领域大展宏图之时,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目睹着国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吴健雄心急如焚,但她深知,在当时的条件下,国内已经无法再进行正常的科学研究。
为了追求科学梦想,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
1936年,吴健雄告别了战火纷飞的祖国,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这一年她24岁,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决然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试图在科学的海洋中寻找救国图强的希望。
对于当时的吴健雄来说,美国既是科学的圣地,也是充满未知的挑战。
初到异国他乡,吴健雄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种种困难。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迅速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和学习。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吴健雄师从当时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塞格瑞、劳伦斯等,开始了她在实验核物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可吴健雄没想到,即便是在美国,即便是在科学领域,女性的身份也为她带来了许多阻碍。
当时美国科学界对女性科学家的歧视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很难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但吴健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知道需要靠实力证明自己。
1940年,吴健雄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论铀原子核的裂变》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篇论文不仅展现了她在核物理领域的深厚功底,也为她日后参与“曼哈顿计划”奠定了基础。
“曼哈顿计划”是二战期间美国主导的一项绝密军事计划,旨在研制原子弹。
这项计划汇集了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其中也包括了许多来自欧洲的科学家。而作为一名华人女性,吴健雄想要加入这项计划,却面临着难以想象的阻力。
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对外国科学家,尤其是来自亚洲国家的科学家抱有极大的戒心。
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依然根深蒂固,女性很难获得参与重要科研项目的机会。
可凭借着在核物理方面出众的能力,吴健雄还是引起了“曼哈顿计划”负责人奥本海默的注意。
最终奥本海默力排众议,邀请吴健雄加入了这项计划,并委以重任。
加入“曼哈顿计划”后,吴健雄主要负责研究铀的浓缩问题。
也正是在此期间,吴健雄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同为物理学家的袁家骝。
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和袁家骝喜结连理,而除了高能物理学家之外,袁家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显赫的身份:袁世凯的孙子。
也就是说,嫁给袁家骝之后,吴健雄又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袁世凯的孙媳。
可对于吴健雄来说,在科学研究面前,任何外部身份都不值一提,她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促成“曼哈顿计划”的成功。
1945年7月,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曼哈顿计划”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时代。
可对于吴健雄来说,“曼哈顿计划”的成功却让她极为矛盾,她既为能参加如此重大的项目感到自豪,却也对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颇为担忧。
尤其是在看到日本两颗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之后,吴健雄更是对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感到痛心。
在科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吴健雄始终心系祖国。尽管身在海外多年,但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吴健雄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
改革开放后,吴健雄更是多次回到祖国访问讲学,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吴健雄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故乡。这一次,她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母校明德学校和师友交谈时,吴健雄动情地说:“我一直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吴健雄深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她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5岁。按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被带回了中国,安葬在了她的故乡江苏太仓。
在吴健雄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这简短的七个字,是吴健雄一生的写照,也是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