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出手,社畜又狠狠共鸣了

对于上班族小伙伴们来说,下班后的私人时间尤其珍贵,因为这是甩开工作后恢复能量的唯一机会。每到休息日来临,刷剧、打游戏、看书、购物、聚会等计划涌上心头,期待着一个完美的假期。

但骨感的现实是,碍于收入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在下班后,都选择窝在家里玩手机,用肉体的静止和赛博世界的喧嚣填满所有的私人时间,之后周而复始,生活一成不变。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打工人,那一定会在今天的电影中找到共鸣——《枯叶》。

这部影片的导演出自芬兰国宝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他年轻时就是电影狂热爱好者,但是因为太过愤世嫉俗,没能考上电影学院。后来他便在电影博物馆自学电影,开始在电影杂志上发表影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阿基·考里斯马基和哥哥创办电影公司,为了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他打过各种各样的零工,目睹人生百态。

这最终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开始拍摄关于芬兰工人阶级的电影,最有名的便是早期的“劳工三部曲”,《天堂孤影》《升空号》《火柴工厂女工》,这些影片让他成为欧洲电影节的得奖大户。

而今天说的这部《枯叶》,便是这个系列的第四部,主角也是挣扎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影片的女主是名超市理货员,每天两点一线。她的生活并不富裕,穷得只剩下一套继承得来的公寓,有时连公寓的电费都交不起。

为了省钱,女主经常偷偷把超市要处理的过期食品带回家。工作之外,她没有多少娱乐项目,最多就是听听音乐,和同事一起去酒吧消遣。

男主则是工厂的打磨工,这份工作对肺部伤害比较大,但他并不在乎,反而经常烟酒不离手,同事劝他多爱惜点身体,他却淡定认为“反正我也活不长,就这么着吧”。

私下时间,男主经常窝在职工宿舍,独处是他最喜欢的消遣方式,但是在这晚,他却鬼使神差地跟着同事来到了酒吧,遇到了邻桌的女主。

两个寡言少语的人默默听着各自的同伴聊天,一个抽烟一个喝着饮料,但眼神却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对方。

这时酒吧里刚好有人唱舒伯特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似乎在暗示两人之间即将展开美好的恋情。

但残酷的现实是,爱情对于这两人来说是奢侈品,比起感情生活,温饱问题才是他们人生的头等大事。

一天,男主工作时不慎出事故受伤,救援人员例行公事做了酒精吹气测试,结果数值超标,男主立马被老板开除。

之后他在建筑工地又找到一份苦差事,结果还是因为酗酒被炒了鱿鱼。

女主这边同样不顺利,因为偷拿过期食品,她被当场解雇。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酒吧洗碗工的工作,结果没干几天,老板因为贩卖大麻被抓,几天工资也打了水漂。

无比沮丧之际,两人不期而遇,他们都决定把握这次机会,开始了第一次约会。

如同很多情侣一样,他们去了咖啡馆聊天,到电影院看老电影,晚间分别时依依不舍,女主主动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还神秘地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为下一次约会做铺垫。

只不过,上天要故意为难他们一般,工作上的不顺心似乎也转移到了恋情上。

两人分别那晚,粗心的男主就弄丢了女主留下的电话纸条,他也不知道女主的姓名和住址,根本无从联系。

于是,每天晚上男主便守在电影院门口,心想总有一丝机会再遇到女主。但一连几天,他在电影院外等到打烊都没看见女主的影子。

他不知道,这段时间女主又找了份工作,每天回家很晚,路过电影院时早已一片漆黑,只看到男主之前等她时留下的一地烟头。

就这样在无数次错过之后,两人终于在电影院门口相遇了。女主大方地邀请男主去吃晚餐,而这一次,男主认真地把写着地址的纸条装进了自己的钱包。

尽管手头拮据,女主还是为这次约会大方了一次,去超市精心采购,还专门为男主准备了一套新餐具。

晚餐这场戏,导演特地在色彩元素方面埋下一点伏笔——两人的服装从原来的蓝、绿冷色调,变成了红、黄暖色调。女主身上鲜艳的红色,也在说明她对这段浪漫关系积极迎接的姿态。

但就在气氛升温时,男主偷偷喝酒的一幕不巧被女主撞见,她最痛恨酗酒之人,希望男主改掉这个毛病,但偏偏男主不服任何人的管教,两人当场不欢而散。

看《枯叶》的时候,你能很容易捕捉到影片中的复古气息,要不是主角的收音机里放着关于俄乌战争的新闻,很容易就会觉得影片讲的是上世纪的劳工故事。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片中稳定输出他的作者电影风格,画面干净简洁,构图如油画一般和谐,光影和色调经过精心设计却又不喧宾夺主,一切都为故事和人物服务。

但这样明显的个人风格却又十分接地气,因为导演能精准把握住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

面对支付不起的电费账单,第一反应是断掉家里所有的电源;遭受不公对待时,尽管知道正义不会站在自己这边,但也要以义愤填膺的姿态离场;

明明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却还是会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理念,去掩盖已经千疮百孔的生活。

更不用说,还有北欧人民特有的那种冷幽默。

在此基础上,孤独便构成了这群人的主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个人的身影。

至于爱情,虽然奢侈,但对他们来说也是心之所向。

只不过爱情在这些人身上,总是因为生存问题而变得异常艰难。

这就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镜头总是对准源自真实生活的那群底层人,画面色调虽冷峻,但不失短暂浪漫的气息,就像是一则成人童话。

借着这些平凡的人,他在电影中大胆控诉着诸如社会体制、消费主义、外来移民等问题。

这次在《枯叶》中,他更是接女主之口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在很多电影里,男女主这样的故事总是朝向一个消极的结局,不过这次导演并未一丧到底,而是用一个转折,把故事引向了开放式结局。

在经历不那么顺利的职场和爱情后,男主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幡然醒悟酗酒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他索性倒掉了身边所有的酒,主动与女主联系,表示今后滴酒不沾。

但就在女主接受他时,男主在去找她的路上遭遇严重车祸,陷入了昏迷。好在最终男主清醒过来,顺利地康复出院。

影片结尾,女主如约来接男主,两人虽然没有立刻山盟海誓,但他们基本肯定了彼此,朝着阳光的方向前行。

在童话故事里,结局总是“男女主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枯叶》的结尾,可能男女主之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麻烦,但这应该是他们最有希望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