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故事2/历经百年三朝统治 古监狱官舍秘闻多
「榕锦时光生活园区」的日式屋舍风格,成为网美打卡及民众消费热点。(图/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中正纪念堂旁的「榕锦时光生活园区」以其日式屋舍风格吸引15家各具特色的品牌店家进驻,一直是网美打卡及民众消费热点,该日式屋舍原为日据时期「台北刑务所(即台北监狱)」官舍,屋舍后方还有「台北监狱围墙遗迹」,不久前挖出史前陶器等古物,再度成为镁光灯焦点。
不少考古学者指出,很少有一个古迹遗址在不到140年的时间竟然历经清朝、日据、国民政府3个不同的统治时期,这也完全反映在旧称「台北刑务所」的建物及遗构上。
「台北刑务所」采取美国「宾夕凡尼亚式」监狱空间配置法则,强调独居监控。(图/黄威彬摄)
台北刑务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时,日本殖民台湾第2年,借清朝参府衙门旧址加以修补而成,当时名称为「台北县台北监狱署」,并于1904年另于台北城外重建,1924年命名为台北刑务所。总面积有58752坪,采取美国「宾夕凡尼亚式」监狱空间配置法则,强调独居监禁,牢房呈放射状,透过中央走道与中央戒护台连结,方便管理监控。台湾光复后,「台北刑务所」仍持续使用,关押过不少共党嫌疑人士,1963年迁往桃园龟山。
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到台北刑务所北墙遗址旁,纪念遭日本殖民政府杀害的14位美军战俘,退辅会主委冯世宽到场致意。(图/翻摄退辅会官网)
「台北刑务所」围墙的材料,主要来自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兴建台北城的城墙,日本殖民政府从1900年起拆除台北府城墙,作为「台北刑务所」等官方厅舍建材。目前仍保存两道当时的围墙,分别是位于台北市金华街的南墙,以及金山南路二段44巷的北墙,北墙上有一座圆形拱门,这是日人在刑场处决抗日义士等犯人后,运送遗体的出口,所以北墙也被称为「哭墙」。
在台北刑务所遇害的抗日义士,首推曾参加黄花岗之役的广东客家人罗福星,他的母亲是具荷兰与印尼血统的爪哇华侨,因此罗福星长相酷似欧洲人。罗福星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到台湾苗栗成立同盟会支部,主张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隔年被捕,上千人遭牵连调查,史称「苗栗事件」。罗就义前神色自若,就连当时的总督府医学校校长高木友枝也对罗的硬颈革命家风范大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