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世界杯之路从大洋洲开始

《台湾足球60年》 (李弘斌提供)

港脚时代中止,背后除了有政治因素,台湾足坛也有男儿当自强的声浪,毕竟一味依赖港脚,短期内固然可以保持国际赛成绩,长远来看却也阻碍了本土足球的发展,必须做出抉择。

我国首次以纯本土阵容角逐的国际大赛(含资格赛),则是1972慕尼黑奥运的男足资格赛,除了前一年朴正熙杯的班底,还选入赵振桂、黄宪信等6位新国脚。结果中华队在该届亚洲区资格赛第1组以4战尽墨、进1球失19球垫底作收,不过对上日本之役,虽让名将釜本邦茂(日本国家队进球纪录保持人)上演「帽子戏法」,新科国脚赵振桂却也攻入1球,成为台湾土脚在奥运资格赛进球的第一人。

1974年,中华民国在亚足联的会籍被中共取代,中华足协隔年9月转而向大洋洲足联申请入会,并于1976年2月正式获得承认,并以大洋洲会员的身分参加了1978世界杯亚大区资格赛。

该届资格赛中华队与澳、纽分在第5小组,由罗北执掌兵符,先于斐济和澳洲进行两场较量,再到奥克兰与纽西兰踢两场。罗智聪回忆,在斐济对澳洲的第2战,中华队用持球对抗澳洲的长传急攻,打得不差,还靠右翼黄宪信攻入我国在世界杯资格赛的历史性首球。

「不过澳洲非常凶悍,角球攻防时,对手直接往周聪富的脸打下去!」罗智聪表示,对上有身高优势的澳、纽真的难踢,对澳洲次役仍以1比2惜败,最终4战尽墨,只进1球却失了17球。

1980莫斯科奥运资格赛,我国又因为名称问题放弃参赛。两岸角力多年的会籍争议,直到1981年3月签订「洛桑协议」才尘埃落定,我国藉「奥会模式」保障了参加国际赛的资格,会籍却得改为「中华台北」。对于当年角逐1982世界杯资格赛的国脚和教练们而言,都为无法穿着胸前有国旗的球衣而落寞。

「去大洋洲很辛苦,当时在纽西兰比赛,要我们把国旗徽拔下来,改缝奥会LOGO。」罗智聪说。再次领军出征世足资格赛的罗北也坦承不喜欢「中华台北」之名,「可是不行啊,不改就不给参加。不过在我心里,我始终是代表中华民国的。」

或许正是这种悲壮的氛围,让中华队踢出在历届世足资格赛的最佳成绩,虽然战绩1胜3和4负仅获小组第4、无缘晋级,但8战仅失8球,也攻入了5颗进球。其中包括靠杜登干与罗智聪的进球,以2比0击败印尼,杜登干对澳洲更是梅开二度,让中华队仅以2比3小负,张国基对斐济也贡献1球。

然而再到下一届的世足资格赛,在1974年因政治因素被挤出亚足联的以色列,也到大洋洲区来凑热闹,中华队更难竞争,面对澳、纽、以的6场资格赛共丢36球,整届仅由陈信安对纽西兰攻入1球。

台湾因为两岸的会籍问题而避走大洋洲足联,然而前后待了约15年时间,对我足球发展实无助益。罗智聪无奈的说:「去大洋洲比赛,我们对上其他小国家还可以,但澳、纽有身高打长传急攻,就不好踢,对手还有同样面临国际因素的以色列。」

就成绩面,遭遇体型、力量有压倒性优势的澳、纽,我国毫无胜算,遑论还来了实力不俗的以色列;就内容而言,打力量型的澳、纽对中华队帮助不大,而当时大洋洲的国家队并不多,且因距离太远参赛不易,中华队难觅合适的国际赛对手,实力也停滞不前。

1989年5月,我国向国际足总申请重返亚足联,同年7月获得执委会同意,得以在相隔15年后重回亚足联怀抱,却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