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绿能发展面临困境 净零措施须尽快接轨国际
▲ 政府积极推动绿能发展与产业减碳,以达成2050年净零碳排的目标。(图/记者林悦翻摄)
● 陈志豪/顾问公司ESG专员
台湾自然资源有限,能源长期仰赖进口,能源自给率仅约3%,但在全球气候变迁与低碳转型的趋势下,政府仍积极推动绿能发展与产业减碳,以达成2050年净零碳排的目标,值得肯定。然而,台湾绿能发展目前以太阳光电和离岸风电为主,其中太阳光电在台湾是最成熟的绿能,虽然具有成本、设置门槛较低的优势,但发电量受日照时间影响,无法全天稳定供应,且逐渐面临大面积土地取得不易、需与农业用地竞争等问题。离岸风电则是台湾发展潜力最大的绿能,具有发电量大优势,但仍需克服海上施工、海洋生态及渔民捕渔权等挑战,且与太阳光电类似,离岸风电受季节风场影响发电量,亦无法稳定供应。
另一个备受瞩目的绿能选项为绿氢,也就是用绿能发电产生出的氢气。氢气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污染、储存形式多样等优点,主要用来取代高排碳化石燃料,可惜氢能技术仍在研究开发阶段,从氢气的制造、运输到储存、使用,都还有安全及成本上的挑战需要克服。以台湾为例,台湾再生能源发电量还无法满足制造绿氢的需求,必须从国外进口,使得氢能源的供应链变得复杂受制于国际局势。目前国内主要生产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灰氢,运储方式则以进口高压槽车运送气态氢为主,尚无地下氢气运输管路与大型定置型液态储槽,因此在氢能技术未成熟到位下,仍要花费数十年研发才能完全导入以取代高排碳化石燃料。
▲ 氢气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污染、储存形式多样等优点,主要用来取代高排碳化石燃料。(图/记者高兆麟摄)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台湾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部门,其中以钢铁、水泥、石化等重工业为主,这些产业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使用绿能来减碳,将面临下列困境:
1. 成本高昂:太阳能、风电等设备的建置成本高昂,这些措施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企业面临与国际同业之间竞争成本压力,因而垫高生产成本失去市场竞争力。
2. 技术限制:目前生产绿氢的技术尚未成熟、无法大规模应用,且现有设备无法直接应用氢能,需投入大量资源待技术开发成熟后才有办法进行商业化应用。
3. 供应不稳:太阳能、风电等再生能源受天气条件影响供应,供应不稳定将导致产业无法稳定生产,若要供应稳定则需设置储能设备,但储能设备仍受限于技术限制,尚无有效的储能。
4. 政策配套:缺少相对应的补助及激励措施,将使产业投入低碳制程技术发展时,承担过高风险。
▲ 台湾的绿能目前面临成本高昂、技术限制、供应不稳、政策配套等困境。(图/工研院提供)
减碳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应采循序渐进手段,以达净零碳排目标。政府先制定具体、可行的2050净零排碳路线图,企业依据国家政策、竞争对手动态及可行技术等规划公司减碳路径图,每年设定目标,将有限资金投入节能减碳及发展绿能来降低碳排量。
征收碳费无可避免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排挤效应,减少能够投入节能减碳和发展绿能的预算。课征碳费应兼顾国内情势及国际竞争压力,否则国内企业势必将碳费部分成本转移到商品价格,将造成物价上涨,加剧通膨危机。国际竞争方面,竞争对手如无碳费成本或仅需承受较低的碳成本,将面临不公平竞争,甚至国内产品出口至欧美面临进口国收取碳税情形,重复征收碳成本将丧失市场竞争力,最后被迫减产甚或解雇员工,而引发可能的社会问题。
减碳是件难度愈来愈高的工程,过程中伴随有许多风险及挑战必须克服,产业或企业都必须投入极大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资源找寻及设备投资。因应全球碳定期趋势,以及各国陆续课征碳税,政府采行的碳费课征制度,除了要尽快接轨国际,避免国内企业被重复课税,以及制订碳关税制度避免高碳排产品进口排挤国内企业,也应该将收取碳费的资金引导及补助企业投资开发新绿色制程,取代高排碳制程,逐年按照设定标的降低排碳量,才能在兼顾环保的同时,让产业迈向低碳发展,逐步达成2050年净零碳排目标。
▲ 政府采行的碳费课征制度,除了要尽快接轨国际,也应该将收取碳费的资金引导及补助企业投资开发新绿色制程,取代高排碳制程。(图/记者屠惠刚摄)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