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豈有資格只備戰不避險

二○一六年民进党执政后的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二○一八年美中打响贸易战后,中美对抗外加两岸抗衡,一时间备战、军购、建军等冷门国防议题在台湾成为显学,从学术界至坊间,从民间到政府,几乎所有的焦点皆放在台湾如何备战。

从中华民国的生存发展来论,当两岸敌意一天不减,国军势必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备战模式。但如今大陆解放军早已非上个世纪的水平,解放军从陆军、海军、空军甚至火箭军,从数量至规模,从性能至技术,几乎有大幅度的成长,国军虽在政府的努力支持下,战力确实也有十足进步,只是面对假想敌的成长,国军所面临的压力已非一九九五、九六年飞弹危机时的程度,目前台湾所处的压力,恰好为军方最辛苦的时刻。

国军从备战、采购、自制、调整役期、常态演习等方式着手强军,但对于台湾而言,若只论备战的重要性,而忽略和对岸进行政治接触,花费在建军的成本恐会水涨船高。

假定下一任美国总统为川普,在川普近期频频抱怨台湾、称要对台湾收保护费与保险费之际,我国未来恐将花费更多资源于国防军备之上,以台湾社会当前还面临包括高龄化、长照医疗、少子化等诸多问题时,未来还能在国防支出上有多大余裕空间,令人质疑。

因此,与其花费所有精力于建军备战,政府不如尝试与对岸建立更多的沟通管道,包括恢复两岸旅游常态化、欢迎更多的陆生来台就学、甚至派遣密使前往大陆接触,都是可行的方法。

另外,未来在建军备战的道路上,政府也须坚守中华民国的原则,不要轻易被美国当权者的一句话、一个政策而有所改变,毕竟美方仍优先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于台湾的财政负担、社会议题往往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