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南京灵谷寺 藏在市里的山 隐在山里的寺
隐在山里面的灵谷寺。(作者提供)
喜欢南京的理由有很多,能在闹区里找到一座青山,成为随时遁世的休息地,是其中一个理由。在绿阴笼罩的清凉里,散步、听禅、等清风、拥抱大树,让自己与自然联结,紫金山也称钟山,便是如此融入神奇但却融入生活的存在。灵谷寺作为藏在钟山风景区的低调景点,周围高大树木遮天蔽日,夏天会比市区低好几度,夏天出游置身于绿色森林里,树叶间隙投射下来的阳光,金光灿灿好看极了。
隐在山里面的灵谷寺。(作者提供)
灵谷寺最初为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兴建的「开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监十四年(515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具有1500多年历史。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登灵谷寺有多条路线可选,可以地铁二号线到钟灵街地铁站,1号口出后,经由灵谷寺路,途径南京体育学院,一路慢慢的走上山,坡度不陡,走起来很轻松,如果不想爬山,也可以搭乘202路公交,直达灵谷景区门口。两侧梧桐树在夏天的绿叶成荫,成了一条天然的绿色隧道,一路像是穿越之旅的感觉。另一条路线是从苜蓿园地铁站出,经过美龄宫、中山陵、明孝陵等景点,再转向灵谷寺。这条路线稍微比较绕路,但沿途看的景点比较多,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来南京常选择的路线。灵谷寺单次门票35元人民币,有南京公园年卡可免费参观。
隐在山里面的灵谷寺。(作者提供)
明代古灵谷寺的范围包括了今灵谷景区全部,以及南京体育学院等地。据载,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才能去关山门。山门也就是古灵谷寺的大门,在今南京体育学院以南,这里有一个叫大栅门的地名,就是由「大山门」谐音而来。在进入灵谷寺之前便有个当时皇帝来到灵谷寺时,寺里僧人出来迎驾的「迎驾桥」。
明太祖朱元璋选定都南京后,也选择在钟山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原寺移到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用砖石砌成的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安置无量寿佛本尊,灵谷寺的寺匾额是朱元璋所赐,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当时灵谷寺规模很大,占地500余亩。还有灵谷塔和三绝碑等胜境;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隐在山里面的灵谷寺。(作者提供)
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国二十年~民国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该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走廊(云座),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级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 「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有志竟成」。
灵谷塔可以登塔到九层,每一层的景色都不一样,3层以下感觉藏身于绿色森林的感觉,三层往上视野逐渐开阔,顶楼可以俯瞰中山风景区,天气通透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紫峰大厦和南京市区高楼林立
灵谷塔可以登塔到九层,每一层的景色都不一样。(作者提供)
这么一座藏在山里的古刹,自然少不了古树。在无梁殿后有株百年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在花期时,金黄的桂花挂满整个树冠,香气浓郁,随着微凉的山风,在还没见到树王之前便能先闻到香气。.一年四季每时每刻,灵谷寺都以不同的面貌迎接来访的游人,春天赏玉兰、夏天绿荫成片,夜间甚至有「夏夜精灵」之称的萤火虫飞舞;秋天闻漫山的桂花香;如果隆冬之际下雪,一层银装素裹,南京便美回了金陵。(Miguel/现居南京)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众号)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