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家将废弃鱼鳞制成精美艺术品
阳明交大李建佑助理教授的鱼鳞回收再创作计划让他获得今年台湾永续行动奖银奖及亚太永续行动奖铜奖的肯定。图/阳明交大提供
作品出自今年八月成立的「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CHASS)下的应用艺术研究所。这个名为「ReuScale-循鳞」的作品,是该所助理教授李建佑的巧思。「ReuScale-循鳞」一共约用了500公克干燥鳞片,主要来自回收废弃的乌鱼鱼鳞,经过熬煮、烘烤、粉碎等低成本方法处理,加上少量茶叶粉末或食用色素染色后,以3D列印机或机器手臂制作出鱼鳞艺术品。
鱼鳞的主要成分元素是钙与磷,能提取出胶原蛋白,国内不少将废弃鱼鳞萃取出天然胶原蛋白冻当成食材或美容市场的应用,但是将废弃鱼鳞制作成艺术品还是头一遭。李建佑的鱼鳞回收再创作计划让他获得今年台湾永续行动奖银奖及亚太永续行动奖铜奖的肯定,去年曾受邀参加巴黎Maison & Objet设计展,并与日本曾在东京奥运负责利用回收塑胶以3D列印制作颁奖台的庆应镰仓Lab建立海外合作伙伴关系,一起交流循环材料与技术。
为了以艺术创作来唤起大众对于水陆环境议题及生产消费责任之意识,李建佑不仅走访桃竹苗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也踏查竹南市场、渔港、水产加工厂及养殖场,寻找适合的鱼种鳞片。制作团队也曾尝试过石斑、虱目鱼等鱼种,目前较多使用台湾乌鱼。李建佑表示,在踏查了解完整鱼鳞处理历程与关系者观点,发现与养殖业者及水产加工厂合作取得回收鱼鳞是较有效率的做法。
之所以想到用鱼鳞当作艺术品的材料,主要是与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一起合作寻找新工艺材料的过程中所发现。李建佑说,鱼鳞材料能自然干燥并达到3D列印所需要的硬化机制,又是纯天然材料。他更设计程式来产生特有的结构纹理,以克服列印干燥后的变形、收缩问题并产生强度。未被回收的废弃鱼鳞长时暴露在空气中,因台湾气候潮湿闷热作用下于所在区域产生恶臭与滋生细菌问题,造成渔村负面气味印象;他说,目前水产废弃物中回收最成功的是牡蛎壳,鱼鳞则是回收较困难的一种。
这项新材料的应用目前已在阳明交大开设相关数位制造课程与微学分,提倡全校师生对于废弃物议题的认知,也做为开发新材料探索的可能性。李建佑表示,艺术创作经常会因新材料受到启发,同时目前约有九成的鱼鳞是掩埋处理,只有一成循环利用,虽然鱼鳞作为艺术材料仍在尝试阶段尚待进一步探索,但这种循环材料模式也代表了设计艺术对于永续环境的关怀,阳明交大今年八月顺利整合原有两校区的人文社会相关科系,成立「人文艺术与社会学院」,整合后的人社院共有14个学术单位,拥有101位专任教师、850位在学学生,成为阳明交大校内学科多样性最多的学院。
学院也公布由建筑研究所助理教授凌天,以及两名学生翁振玮及谭宇宏自行设计的新院牌。三片混凝土彼此嵌合,再以金属镶于其中,如同人文、艺术、社会汇流为一。阳明校区水平安置形似山坡上的校园,交大校区则垂直悬挂形成「人」的形象。
识别系统以「尺」作为主设计元素,由知名设计师叶忠宜亲自操刀,表达人社院在面对爆炸性科技革命之际,以人本思考为尺,为科技社会文明指引校准。识别系统也透过动态呈现,展示出「H」、「I」,代表Humanities(人文)、Intellectual(知识)和 Intelligence(智能),让人文精神更能具体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