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宜居建筑 引风增绿打造花园城市
台中市政府订定「台中市鼓励宜居建筑设施设置及回馈办法」,透过规划垂直绿化设施、双层遮阳墙体及植生墙体、造型遮阳墙板及复层式露台增加居住建筑的绿化面积,并以回馈金缴纳制度,维护宜居建筑。(图/台中市政府提供)
为因应气候暖化,台中市政府致力将台中打造为「无煤城市」,除了去年签署「气候紧急宣言」,也于民国108年发布「台中市鼓励宜居建筑设施设置及回馈办法」,增加居住建筑的绿化面积,实施至今已有丰硕成果,台中市逐步成为绿色的宜居城市。
台中市政府都发局长黄文彬表示,订定「台中市鼓励宜居建筑设施设置及回馈办法」,将绿化深入居家阳台,让建筑不只是建筑,而是成为一座森林,该办法自108年3月26日起实施至111年10月14日止,已核准101案建造执照,其中3案已完工,景观设施共增植3,641棵乔木,固碳量/当量增加1万3,102.1公吨,植树量约创造1.6座文心森林公园或121座小型社区邻里公园,「一建案一公园」,成果丰硕。
黄局长进一步说明,「宜居建筑」透过回馈金缴纳模式,将其中60%回馈金用在后续设施维护使用,由社区每2年领回15%保证金的方式,确保设施的维护管理;另外40%回馈金则用于宜居建筑的研究发展、特色景观绿能发展补助、都市发展及行政管理费用。都发局也将透过「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智慧管理宜居建筑,定期追踪宜居建筑状况,并将绿化、友善设施融入宜居建筑,逐步打造台中市成为绿色宜居的幸福花园城市。
黄局长指出,「宜居建筑」和「宜居城市」两者相辅相成,市府不仅积极研议相关办法,也透过民众参与、搜集各方意见精进。此外,今(111)年6月,市府也在大墩文化中心举办「台中市宜居建筑3周年成果展」,向民众介绍宜居建筑的成果。台中市政府持续努力,往更普及、更友善、更绿化、更人性化的理念,朝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
(台中市政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