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别被鹰派牵着走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从蓝白两军开始谈判合作大选以来,整个过程就成为很好的谈判研究个案。虽然谈判濒临破局,但给人启示之处仍多。

首先就谈判途径来看,正常谈判都应先易后难,蓝白谈判更是如此。应该先框架后细节,也就是先谈理念,理念合了,再谈立委的合作,立委合作建立共识了,最后才进到深水区谈总统谁正谁副。这样「架构—细节」的三段谈判法,双方可以在前两个阶段,经由「有拿有给」的互动累积互信,确信不管谁正谁副,最终结果对两党都不会是零和的,然后进入正副人选的关键谈判,才会水到渠成。

可惜两党没有这样谈。在互信基础尚未夯实前就直接进入深水区,争论是否全民调,谈判的难度可以想像。

就谈判过程而言,双方在达成6点共识之后,却在正副手民调的判读问题上搁浅,也完全符合谈判理论。几乎所有的谈判都一样,大原则达成共识后开始谈细节时,谈判者所有的权利都觉醒了。开始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很多谈判就破在这个谈细节的阶段。国际上许多停战协定都是这样,原则上同意停火,但最后的和平协议总是签不出来,新的秩序无法建立。蓝白谈判似乎也是跳脱不了这个陷入僵局的魔咒。

找各自选定的民调专家来作技术性的民调判读,也反映出谈判常见的问题。蓝白合不合,怎么合,其实都是政治。现在将政治问题交给学者作科学判断,如果蓝白早有默契,学者只是走个过场,这就没事,但若要学者担起是合是分的责任,这就为难学者了,也是政治人物的卸责。学者理当公正,但却又是政党选派,就难免也有立场,碰到问题胶着时决定择期再议,也完全可以预期。所以最后合不合的决定,还是得回到政治人物身上。

最后看解题。所有冲突的解决,不外「力、理、利」三端。这是一个三角形架构,必须同时顾到三个点,达成的协议才可能持久。两党的政治实力是「力」,包括国会议席与地方实力;民调的支持度是「理」,但这个理却是起起伏伏的;两党「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的权力分配则是「利」。如果只抓住一个角就一路坚持,即便达成协议,最后也会翻掉。蓝白阵营能够掌握好三点的平衡吗?

任何和解的谈判,都免不了被内部鹰派质疑为改变初衷。但如果领导人能获得阵营内部的信任,即便一些人离开,大部分也会留下,新的合作远景也会吸引新人加入。但若领导人无法让自己阵营相信他,甚或只强调自己在谈判时牺牲多少,而没想到自己的获得,或对方的让步,最后只会被鹰派牵着走,谈判也只有破局一途。对蓝白领导人而言,现在正是考验的时刻!(作者为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