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权概念梦很大 小心当最后一只老鼠
台股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将成立碳权交易所的话题一出,造纸股与资讯服务股都搭上题材强涨一波;但相关公司尚未有明显的基本面挹注,投资人宜暂以短线题材的逻辑操作。
根据《财讯》报导,台湾「碳权交易所」最快将在今年9月成立,「碳权概念股」骤成台股新宠;然而,这些个股尚未有因碳权明显挹注营运的实绩,短线投资勿抱持过高期待,一旦作梦题材发酵完毕后,股价恐易有剧烈波动。
4月19日,蔡英文总统宣布,台湾即将成立碳权交易所,4月20日证券交易所也跟进发布新闻稿,让坐拥大片林地的华纸、永丰余、正隆等造纸股,在4月下旬短短7个交易日,股价出现双位数以上的涨幅;且从集保股权分散表来看,这些公司持有10张以下的小股东人数,短短一周分别暴增千人以上,显然散户十分埋单这样的题材。
《财讯》报导指出,但目前台湾的碳权交易,还在只闻楼梯响的阶段。从国际上的定义来看,碳权的产生大致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核配的免费排放权,企业若是因为达成减碳而未用上,可以针对有需要的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开放交易;另一种是企业自愿透过各种专案达成的节能减碳,如造林、采用绿电等方式,也能产生碳权。
KPMG安侯永续发展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正忠直指,要讲交易、讲碳权,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先订出「碳总量管制」,企业才能开始针对明确的数字减碳,「但台湾目前还没有总量管制,这会让现阶段的碳权,只能算是打高空。」换句话说,像是拥有台湾最大林场的农林,到底可以掌握多少的碳权?到现在都是未知数,但4月20日以来,股价已有两日强涨超过7%。
不只如此,《财讯》分析,游资也很快进驻到受惠「中国碳交易商机」的造纸股,这让华纸暴涨4成,永丰余、正隆也有10%以上的涨幅。但根据中国民生证券今年3月出具的报告,中国在碳配额(CEA)和核发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获得碳权的方式中,CCER从2017年开始,就已暂停签发相关证明,重启的时间尚不明朗;而造林所产生的「碳汇」,就是含括在CCER之中,也就是说,近年要透过自愿节能减碳得到碳权,有一定困难度。
投顾法人私下分析,涨幅最可观的华纸,虽然在中国坐拥近3万顷的林地,然如今CCER的核发在中国尚未重新启动,对于巿场打着「碳汇」利多的题材,投资人最好先以中性对待。
此外,《财讯》也发现,造纸类股中,正隆与荣成目前确实手握碳权,像是正隆有7.9万公吨,荣成则有28万吨。但造纸业人士透露,为了逐年符合中国节能减碳标准,花上数十亿元购买符合减碳的厂房设备,其资本支出就已远远超过碳权交易产生的收入,「不能只从利润来考量。」就连相对成熟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恐怕都还无法真正加持碳权概念股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