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来了,汽车行业如何接招?
“碳中和下的汽车生活”系列报道
排放做减法
技术做加法
什么是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 “零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从本期开始,本报围绕汽车、交通、能源等行业推出“碳中和下的汽车生活”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了解碳中和,共同探索碳中和实现之路。
01
新能源汽车成主流趋势
“于汽车行业而言,中国进一步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无疑是在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大幅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比重势在必行。”中汽协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0年发布的《中国机动车减排标准》白皮书显示,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日均停驶二氧化碳减排量是0.83千克;燃油汽车日均停驶二氧化碳减排量为1.2升及以下2.58千克,1.3~1.5升3.27千克,1.6~1.9升 3.54千克,2.0升及以上4.55千克。
事实上,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早在21世纪初就被我国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课题。2008年,新能源汽车更是呈现全面出击之势,被业内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
差不多相同时间,“碳中和”概念出现,并被收入牛津词典中。从时间来看,我国在碳中和方面领先于国际,并提前在汽车行业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财政补贴、“双积分”以及限行限购等一系列政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乘用车平均油耗较2016年下降达10%以上。
受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积极引导,奔驰、宝马、大众汽车和大陆集团等国际品牌也表示支持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纷纷向电动化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博士表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汽车行业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汽车产业制度深化改革以及扩大开放,将有助于汽车产业迈向碳中和正轨。”
02
燃油汽车升级技术路线
目前,距离2030年碳排放达峰还有10年,汽车行业都在为碳中和目标而努力,积极升级技术路线。
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工程研究院院长林铁坚看来,从国Ⅴ升级到国Ⅵ,关键是如何提升传统发动机的热效率,以及后处理系统的升级,同时把电气化、车联网等技术融进商用车的动力开发中。他说:“从客户的需求和排放标准升级出发,是商用车发动机发展的驱动力,而商用车的减排还有很大潜力,我们也有能力迎接电动化、自动化时代的到来。”
目前,商用车企不断推出覆盖纯电动、氢燃料、混动/增程式在内的多种新能源车型,力争早日实现 2025年整车油耗降低 30%(或纯电动)、整车碳排放减少30%(或零排放)、货运效率提升70%的目标。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表示,在积极向电动化转型的同时,大家仍然需要关注内燃机,确保万一电网出现故障,内燃机可以顶上去。他说:“汽车动力的多元化尤为重要,而甲醇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无论是能源方面还是技术上,甲醇汽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宝马、奔驰、大众以及一众车企也从工厂改造入手,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制造等方式实现减排。比如宝马将开始采购使用太阳能发电生产的铝材,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奔驰投入运营“辛德芬根56号工厂”和动力电池工厂——卡门茨工厂,用以推动奔驰电气化的发展;奥迪建造两大碳中和基地,并且采用环保物流和铝闭环制造等促进减排。
由此可见,在迈向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朝着高质量发展,传统燃油汽车也在升级技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03
减排之路需加强监管
在发展新能源成了汽车行业共识的同时,反对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汽车产业减少碳排放涉及方方面面,从工业供给端、生产制造环节、汽车产品供给到使用环节的能源供给,每个环节都具有减排潜力。那么,这些环节是否都实现节能减排呢?
以新能源汽车的制造环节为例,由于动力电池的存在,同级别的电动汽车比燃油车耗能更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只是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小部分,大概只占不到10%,使用环节才是真正决定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部分。
至于电池回收处理,当前确实正处于乱象中。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池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其中磷酸铁锂可回收价值低,没有很好的回收渠道,使得不少动力电池流入出价更高的不法渠道。不仅拆解成本高昂、耗时久,而且拆解用能大,无法达到有效的节能减排。
其他像老旧车的淘汰、充电桩的建设等方面,同样存在管理缺失的情况。但这些乱象并非不可解决,随着覆盖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法律制度及支持政策逐渐健全,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届时也将能大幅降低碳排放。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重而道远。相比较,从石油开采到汽车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电动车比燃油车更能实现碳减排。叶盛基认为:“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进一步扩大、清洁绿色能源的广泛运用,电动汽车在降低碳排放上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生活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