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棲地小燕鷗減少 草漯沙丘0隻

小燕鸥雏幼鸟保护色佳,善于躲避天敌,调查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数量也可能低估。图/桃园市野鸟学会提供

二级保育鸟类小燕鸥,每年4月中旬陆续飞抵台湾海岸育雏。桃园市野鸟学会昨发布今年调查结果,草漯沙丘「1只不剩」,白玉沙滩、大潭藻礁G1及G2区的成鸟及雏幼鸟数量也不如以往,凸显栖地减少的隐忧;不过,竹围渔港数量增加不少,已成重要繁殖地。

桃园市野鸟学会调查发现,桃园首座地质公园内的草漯沙丘,去年有105只小燕鸥成鸟,疑因大潮冲掉鸟巢,导致今年小燕鸥不再利用此区繁殖,数量为零,减少最多;白玉沙滩、大潭藻礁G1和G2区也仅剩个位数。

理事长刘义仁推测,包括净滩、浪犬入侵、天敌、人车干扰、恶劣气候、风沙侵袭及适合繁殖地域不足等因素,都影响小燕鸥繁殖。鸟会呼吁各界关怀环境生态。

刘义仁说,雏幼鸟保护色佳,善于躲避天敌,亲鸟喂食才现身,调查时不易发现,因此雏幼鸟数量会明显低估,族群总数也会低估。另,去年7月中调查,小燕鸥多已孵化,甚至南返,因此今年提早3周进行,差异在巢数会较多,雏幼鸟数会较少,因为有些尚未孵化。

桃园市野鸟学会今年动员40位义工,调查39公里海岸线小燕鸥生态,共发现成鸟168只、雏幼鸟43只及孵化中巢数29个,和去年调查相比,成鸟减少40只、雏幼鸟增加8只、巢数增加10个。大园区竹围渔港则有129只成鸟、41只雏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