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小燕鸥繁殖栖地 桃园副市长率队会勘降干扰
桃园市副市长苏俊宾近日率领相关单位到沿海,现勘小燕鸥繁殖栖地环境。(环保局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二级保育鸟类小燕鸥每年夏季从澳洲飞来台湾,5至7月进入繁殖期,桃园市沿海多处皆是繁殖栖地,桃园市野鸟学会去年观察到279只,为近3年最多。为改善繁殖地环境,桃园市副市长苏俊宾率相关单位现勘,研议改善方法,将对小燕鸥繁殖的干扰降到最低,他强调这是5月前的工作重点,盼今年可在桃园看见更多小燕鸥。
桃园市野鸟学会理事长刘义仁指出,小燕鸥在桃园繁殖热点包括竹围渔港北堤、许厝港湿地、白玉海岸及大潭G1、G2、G3区海滩,去年观测到279只,创3年来新高,虽成鸟总数增加,但繁殖分布区域改变,推测可能去年大潭G3海滩环境变得更吸引小燕鸥栖息繁殖,使大量小燕鸥提早停栖,不再飞至竹围渔港。
刘义仁说,小燕鸥在桃园繁殖干扰因素主要有犬猫活动、人员或车辆闯入及猛禽类活动等,因此在小燕鸥飞抵台湾前,有许多事前准备工作,包括整地、设置假鸟和庇护瓦、修补围网等,盼降低干扰。
苏俊宾近日率领农业局、环保局同仁到小燕鸥繁殖地勘查,他表示,再过2个月多,小燕鸥将陆续从澳洲飞来桃园,感谢桃园市野鸟学会长期协助环境改善和生态调查,去年调查到279只小燕鸥,明显比过去2年增加,看起来有部分改善,但也还存在许多威胁。
苏俊宾说,环保局和农业局同仁也煞费苦心,除沿海整体环境持续改善,调查小燕鸥习性,尽量维持不过分干扰的空间,这次主要是和动保处、环保局一起研究如何让附近区域活泼好动的流浪犬,对小燕鸥干扰降到最低,这是5月前工作重点,期待今年在桃园可看到更多小燕鸥。
动保处长王得吉说,动保处在此区域将加强巡查频率、增加人力清除流浪犬、与鸟会合作顺畅通报系统、并与环保局合作禁止喂养人的喂养行为等,维护小燕鸥繁殖环境。
环保局水质保护科长朱健玮表示,为打造舒适的育雏环境,环保局与桃园市野鸟学会多年来合作候鸟保育及推广环境教育,小燕鸥因喜欢裸露滩地,长期生态调查外,每年进行海岸栖地环境维护,设立围篱、围网来适当维持赏鸟人士与活泼好动犬猫干扰,野鸟学会志工也制作小燕鸥造型假鸟,引导小燕鸥来访时进驻栖地,在栖地中使用鹅卵石、庇护瓦堆叠,布置可庇护躲藏的婴儿房,等小燕鸥前来育雏。
朱健玮提到,环保局逐步邀集有意愿参与保育团体一同加入守护爱护小燕鸥行列,另每年6月举行赏鸟活动,藉小燕鸥实地在栖地内驻足、繁衍及育雏,认识小燕鸥求偶、交配、下蛋及育雏阶段生态行为,以寓教于乐方式推广小燕鸥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