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神社 会错意表错情
(图/何思慎提供)
桃园虎头山忠烈祠是不少桃园人年少时远足的记忆,此处在日据时代为桃园神社,峻工于1938年「皇民化」的年代,当时总督府在台湾推动「一街庄一社」政策,在日本据台的最后升格为「县社」,供奉被日本人奉为「开拓三神」的大国魂命、大已贵命、少彦名命及丰受大神、明治天皇与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等皇族。
日本战败后,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桃园神社转身成为祭祀郑成功、刘永福和丘逢甲等人的桃园忠烈祠,得以续存于台湾光复后的桃园,1985年老旧的神社建筑群躲过拆除改建的命运,经桃园县议会的表决,保存下来,编列预算886万元,进行古迹修复,为台湾留下日本殖民的历史记忆,成为台湾保存最完整的日据时代神社建筑群,目前为「直辖市定古迹」。
2014年郑文灿主政下的桃园市虽未摘去忠烈祠的名称,却吊诡的将之冠上「桃园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园区」,充满历史与文化的违和感。此记录日本殖民台湾历史的古迹在2022年,日本钏路市鸟取神社协助下,迎请主神大国主大神、天照大神及丰受大神,使古迹不再只是古迹而是开放民众参拜的「桃园神社」。
许多旅人撰文推荐在台湾寻找日本捷径,虎头山顿时成为北台湾的火红景点,为桃园带来不少游客。桃园神社是否应保存,在文史界有许多争辩,虽有板桥林家后人、台湾史学家林衡道主张神社应彻底消除,无须保留日本殖民统治的建筑 ,但多数人认为,神社虽为日本殖民之遗留,但为台湾历史之部分,应留存于原址为历史见证。
桃园神社不是在台湾重建神社的唯一事例,屏东的高士神社亦是,但不同于桃园神社恢复日本神道信仰的神灵供奉,高士神社不再主祀天照大神,而是台湾原住民奉祀高士佛部落的先灵,包含牡丹社事件为部落牺牲的族人,且为被日本征兵的排湾族台籍日本兵魂归之处。
高士神社的存在可被理解、尊重,但供奉日本神祗的桃园神社则属不当,何况此处在定位为仍是忠烈祠。桃园神社建筑群可为后世台湾历史的书写而存在,但其与神社地位的重新赋予不能相提并论。
日本神道信仰为日本人的祖灵信仰,而非可「越境」的普世宗教,其神道的信仰与日本人的国族身分是二位一体的,无法分拆,日语中的「外人」不得其门而入,桃园市政府不要会错意,国人更莫表错情。
台湾与日本在战后虽关系紧密,台、日的外交意向调查更显示,双方互具「亲近感」为东亚之最,但「桃园神社参拜」不是台日友好的象征,沦为近似「角色扮演」的参拜,徒然对日本神道中的神祇缺乏起码的敬意。如此,台湾难以期待在相知相惜中赢得日本的尊重。(作者为辅仁大学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东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