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降温2℃ 创造首都市民幸福心

广慈博爱园区社会住宅,透过规范建筑栋距、屋顶阳台绿化及退缩达通风散热。(图/台北市政府都发局提供)

全球暖化导致高温,暖化议题受到重视,各国无不研拟相关因应对策,台北市因都市发展导致热岛效应,又加上台北盆地地形容易蓄热,致气温逐年升高,夏天气温动辄摄氏37度以上,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正着手研拟对策因应。

夏季持续高温 未来会更热

近年来全球暖化加剧,经统计近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摄氏1.2度,台北市温度上升却达摄氏1.8度,再依照交通部中央气象署的资料,2023年的7月及8月,最高温分别为摄氏37.9度及37.6度;2020年7月24日台北市最高温更曾测得摄氏39.7度,但预估未来应该还会「更热」。

热岛效应及盆地地形 导致台北市很闷热

「都市热岛效应」是都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由于人们集中在都市生活和工作,导致都市有大量建筑开发、道路运输及生活设备使用等需求,因此都市经常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缺乏通风,同时车辆及空调设备造成碳排放及热量,太阳辐射又再被建筑物及道路吸收,台北市因都市化带来热岛效应,又因是盆地地形,让高温更容易蓄积,导致台北市夏季又闷又热的现象。

降低户外体感温度 成就台北低碳家园

为因应都市高温化,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希望借由开放空间品质改善、降低体感温度,借由鼓励市民走向户外,进而减少室内停留时间及其衍生之能源使用,故提出「台北低碳家园三大策略」,分别为「体感降温减碳」、「建筑能效降碳」及「密集绿覆固碳」。

广慈博爱园区社会住宅地面层开放空间,提供户外舒适环境,让人在户外停久一点。(图/台北市政府都发局提供)

「体感降温减碳」是增加开放空间乔木或建筑物骑楼,提供市民户外遮荫空间,借由阻挡太阳直射以降低体感温度;建筑物配置部分,则增加建筑物栋距与退缩尺度,「让路给风走」,才能有效带走都市热能。

「建筑能效降碳」是使用具有建筑能效等级的空调、照明、家电等生活设备来达到降碳目标,未来将强化建筑节能法令规定,并从公有的新建建筑率先推动示范。

「密集绿覆固碳」是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特性,除了固定二氧化碳还有遮荫功能,来达到降温效果。希望借由增加公园绿地、道路及河堤的绿化量,从点、线、面来建构台北市的绿色基盘。

都市降温刻不容缓 2024年启动法制化程序

伴随全球暖化日益升温,台北市夏季温度也屡创新高,必须针对都市降温即刻采取行动。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在2023年已于都市设计审议率先规范地面层乔木覆盖率及骑楼遮荫,2024年将再积极推动都市降温宜居家园计划,透过法令修订,使建筑绿化及地面层遮荫更为完善,并预计2025年全面实施。

未来希望透过公私协力,让台北市户外空间体感温度下降,借由舒适环境让市民走慢一点、停久一点,提高市民待在户外的时间,进而减少空调等能源使用,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借此创造舒适宜居的首都新气象。

中南社会住宅遮檐空间,借由建筑连续遮檐设施达遮荫凉适。(图/台北市政府都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