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终止百亿定增,“开工即亏钱”考验企业钱包厚度
悬置一年后,天合光能(688599.SH)7月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109亿元定增计划。
天合光能表示,做出这一决定系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和资本市场及相关政策变化。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定增作为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募资方式,直接受股价影响,而今年以来,天合光能股价已跌去四成。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除了股价以及目前大规模融资受严格监管的因素外,天合光能此前融资主要计划是用于生产端的再扩大。而鉴于光伏产业链当下的低价,企业继续扩产的意愿可能不再那么迫切,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选择冒风险定增。
当前的产业链低价下,光伏核心环节企业已进入亏现金模式,“活下去”成为不少企业今年的最大目标。
筹划一年最终终止,募投扩产项目尚在建设中
在光伏行业不景气的这两年,天合光能并非首家终止定增的公司,去年9月通威股份就终止了160亿元的定增计划。通威股份在当时的公告中表示,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价值存在明显低估。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定增作为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的募资方式,直接受股价影响,因此会有企业在市场行情偏弱时选择终止定增。而今年以来,天合光能股价已跌去四成。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天合光能选择终止定增,一方面应该存在股价因素,近期公司股价下降显著,继续推进定增势必进一步影响股价走势,大概率会造成股价的继续下跌,对于市值并没有帮助。此外如此大规模的市场融资依然会受到监管层面的严格监管,此前已有数家计划定增的企业下调了融资金额。
天合光能此次定增预案去年6月末披露,计划募资109亿元,其中65.45亿元拟用于电池扩产(淮安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东台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10.95亿元拟用于组件扩产(东台年产10GW光伏组件项目),另外32.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在公告中,天合光能尚未披露定增募资原计划投入的扩产项目后续将如何进行资金安排,而此前的预案显示,上述电池与组件扩产项目投资金额合计达83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天合光能货币资金为237.76亿元。
这些扩产项目仍在建设中。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根据天合光能2023年年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淮安(三期)10GW电池项目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为18.85%,东台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为13.05%,东台年产10GW光伏组件项目为11.53%。
天合光能在6月的调研中表示,国内产能方面,除当前已投及在投的3个10GW电池组件项目外,国内目前没有确定性的大额对外投资计划。海外产能方面,印尼1GW电池与组件项目和美国 5GW 组件产能项目会正常推进,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未来公司也会根据行业情况进行审慎投资,短期内仅在海外进行适度、精准的产能布局”。
彭澎表示,天合光能此前融资主要的计划是用于生产端的再扩大。而鉴于光伏产业链当下的低价,企业继续扩产的意愿可能不再那么迫切,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选择冒风险定增。
在数日前的6月25日,天合光能宣布启动回购,拟耗资10亿至2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转换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
“开工即亏钱”?贴身肉搏考验企业资金池深度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行业日益陷入低景气泥淖,光伏企业的融资环境自然也难以改善,除了一些公司终止定增计划,在一级市场上,企业步入IPO的大门仍在收窄,今年以来仅有艾罗能源(688717.SH)、汇成真空(301392.SZ)与永臻股份(603381.SH)3家光伏板块企业成功上市。
中原证券在7月初的研报中提出,2024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二级市场表现不佳,呈现宽幅震荡、显著下跌态势。截至6月19日,光伏产业指数期间收益率-15.83%,表现大幅低于沪深300指数(4.21%)。同时公募基金对光伏板块大幅减仓,持仓市值大幅缩水。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披露的重仓持股光伏公司合计持股数量40.97亿股,较2023年底减少41.80%;合计持仓市值1043.32亿元,较2023年底下滑40.66%。
活下去,成为不少企业今年最大的目标。“现金流为王”的重要性在当下的低谷期再度凸显。隆基绿能此前表示,目前光伏主链价格已经非常极致,甚至低于部分制造环节的现金成本水平。这意味着在目前尚未结束的这轮调整期里,现金实力不够的公司可能会被率先淘汰。
中原证券前述研报表示,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在阶段性供应过剩的背景下,硅料、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厂商过度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主材各环节进入亏现金模式。
在寒冬还未过去的当下,也有企业选择除了产业链横向布局外,继续向纵向延伸。
“光伏组件制造销售业务的收入占比未来会逐年下降。”天合光能在今年6月的调研中就公司长期规划表示,在稳固光伏组件产品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公司布局了分布式系统、跟踪支架、储能等多元化业务,提升了公司抵御单一产品行业风险的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