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王"去世:他曾拿五金 把花绳跳到国庆典礼

陕西作家陈彦在长篇小说《装台》的后记里提到,负责布置演出场地的“装台人”用变幻的灯光为舞台铸灵魂。

对于“中华绳王”胡安民来说,他用一生的努力打亮一盏追光灯,把花样跳绳这项并不起眼的民族技艺与传统体育项目引到了舞台中央。如今这出戏正要到高潮,“装台人”却再也看不到了。

2020年12月31日,与病魔斗争了一整年的胡安民心脏病发去世,享年82岁。

胡安民在城墙下展示花绳技艺。

“中华绳王”“绳痴”“孩子王”,胡安民在世时有很多体育圈的外号,但归根到底都与花绳有关。正是在他推动下,花样跳绳跻身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还把花绳跳到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上,跳进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跳出了陕西、在世界舞台上展示。

胡安民生长的地方,以及他筹办的西安市跳绳协会,就位于西安城墙下的刁家村。没错,正是前段时间热播剧《装台》里刁大顺一家的住处。

出生在跳绳世家的他,上学时就因为跳绳的花样多成为学校名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退休后,胡安民将推广花绳当作人生新的起点,把大量时间花在传授跳绳技艺上,且从不收费用。

1994年,曾经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的名宿王耀东听说了胡安民的事迹后,专门为他手书“中华跳绳王”,激励了胡安民更加全情投入到这项运动的推广中去。

“绳到、眼到、心到,跳绳锻炼了身体内外、四肢、手脑的协调,我父亲讲跳绳可以‘医脑’,其实是说这项有氧运动有助于大脑的训练。”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胡安民曾告诉记者,“跳绳费时少,室内室外都可以进行,有利于作为学校运动大为推广。”

胡安民早年在西安市新城广场展示跳绳技艺。

曾多次采访过胡安民的《西安晚报》原体育部主任助理孙卫回忆,当时有很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员。胡安民为了保持阵容稳定,把自己的住处腾出来给他们当宿舍,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学员买吃买穿。“多年下来,老胡扔进跳绳事业上的钱算都算不清了。”孙卫说。

在1999年,长期致力于开班收徒的他,获得了与学员一起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的机会。“在天安门广场上表演的感觉美得很。一辈子能在天安门广场表演一次,我真的知足了。”他曾说。

尽管口中总是普通话与陕西关中方言夹杂,但并不妨碍胡安民用绳说话。截至2019年,他在各地先后举办了800多期跳绳培训班,培养了14万多名跳绳爱好者,展演、比赛1200多场次,荣获十多项国家级各类奖项。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应该在我们这里绝种”,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创新了跳绳时绳必从脚下过的传统,创立了“前后打”以脚步的变化和过绳方式来完成各种跳法和各种花样,并且将武术、舞蹈、杂技、体操等动作融汇到花样跳绳中,创编了十二大类、上百种跳法。

胡安民和他的陕西花样跳绳队。

多年来,他将这些创新花样与技术要领全部整理成跳绳教材,无偿贡献给了体育部门。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201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已年逾八旬、须发皆白的胡安民成为全部参赛选手的最高龄者,带着儿子、孙女出现在花样跳绳的赛场上。

“他第一次出场稍有失误,下来就和队员们分析原因。最后还是凭着一股劲儿把金牌拿下来了。”西安市跳绳协会会长杨晓波在回忆当时比赛场景时告诉记者,“比赛结束后老胡还说,只要他身体硬朗,就一定会继续参加下届运动会。”

可惜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完成,他连续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数字也停留在了6次,并拿到其中的5枚金牌。

同样留下遗憾的,还有他没能等到全国运动会在家门口举行。

杨晓波回忆,胡安民在去世前几天身体状况已极度不佳,只能通过家人联系到他,沟通近期跳绳运动的推广状况,以及一个800人跳绳方阵出现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表演上的计划。

“他对跳绳一生如此痴迷,把全部心血投入了进去。他能够为跳绳做的一切,都做到了。”杨晓波说。

胡安民早年间在表演花样跳绳。

过去在没有比赛和表演任务的时候,胡安民就像个普通的陕西“老汉”一样经常穿件坎肩手持茶杯,搬一把马扎坐在家门口的人行道边,看人来车往。

从他身边走过的人可能不会知道,这位传统体育的推广者,是怎样用一根跳绳,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坚守。

“无论办学还是‘申遗’,我都是想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这项国粹,用中国最传统方式,让民族的下一代都能身体健康。”他说。

《装台》的后记中写道:“要为舞台铸造灵魂谈何容易,那层层叠叠、起起落落的神秘光斑、魔幻魅影,就需要大量的光源去支撑。”

胡安民执掌的灯光落了,却留下灿烂星光,那是更多的跳绳参与者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