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入圍歐洲最大劇集影展 盼作品讓世界更了解台灣

「听海涌」黄冠智(左起)、吴翰林、朱宥丞饰演「台籍战俘监视员」三兄弟,三人在剧中有浓厚的革命情感。图/公视提供

台剧「听海涌」入围欧洲最大剧集展法国Series Mania国际全景竞赛单元,首映大获好评。导演孙介珩告诉中央社,台湾历史与认同仍在建构中,除盼作品让世界更了解台湾,也强调人性的普世价值。

欧洲最大剧集影展Series Mania日前于法国里尔登场。公共电视全新时代剧集「听海涌」入围本届SeriesMania国际全景竞赛单元(International Panorama)唯一亚洲作品,更是台湾剧集首次获此殊荣。

本剧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籍战俘监视员」被派遣至北婆罗洲,协助日军看守澳洲战犯所发生的故事。

历经4年扎实的考究与调查,「听海涌」不仅呈现台湾历史被人遗忘的一页,也首次将台籍战俘监视员血泪史推上国际舞台。18日全球首映当晚200多位观众挤爆现场,放映后报以热烈掌声,导演和演员也受到民众包围要求签名合照。

「听海涌」制作团队19日接受中央社专访。导演兼制作人孙介珩首先表示,几年前曾在台北中山堂参加活动,想起同一地点中华民国政府接受日本代表递交投降书时的一张老照片。

照片中站满看不清面孔的人,孙介珩自问:「这些人可能出生日治时代。然而50年后,弹指间变成『中华民国人』,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

编剧蔡雨氛则说,即使80年后,台湾人仍面对「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剧本创作于是起心动念。

孙介珩告诉记者,这部剧不敢说能给台湾人答案,但至少可让人了解台湾历史的复杂性。台湾社会组成多元,简化只会更带来冲突,「了解自身复杂性,就能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台籍战俘监视员新海辉在剧中被夹在日本人和台湾人之间,服从日本长官,只为证明自己和日本人一样做得到,同时保护台湾兄弟,内心挣扎。

饰演者黄冠智向中央社坦言,新海辉深信自己为日本人,最后信仰却被完全摧毁,无助揪心的感受让他拍戏过程一度崩溃。

黄冠智和剧中两位弟弟为了戏特别到日本受训、学日语,演出这部剧打开新视野。「当时的台湾人不知为谁而战,我知道马关条约,却从没听过『军伕』,直到接了剧本才对台湾历史更加了解。」

他强调,演出过程强烈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当下的身不由己,展现人性复杂与良善,不分彼此。

「听海涌」拍摄难度与执行考究细节令观众印象深刻,并在映后座谈中问及场面、拍摄地点,如何还原1945年的北婆罗洲场景等问题。

孙介珩和制作人林佳儒说,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在于「说服别人」。尽管故事获一致好评,但最初所有人都担心能否执行。

「因此我们努力去视觉化剧本,除找参考外,还画氛围图、场景设计和施工图,也搭战俘营模型、去婆罗洲田调等」,计划也按部就班化为现实。

讲到台湾影视制作优势,孙介珩认为,台湾创作题材源源不绝,光汉人400年历史就有太多历史、奇谭可挖掘,更别说原住民族还有几千年的传说。

「事实证明,这些故事搬到欧洲影展,观众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觉得很有趣。历史和地域的距离完全不是问题,人性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孙介珩说。

对于能把台湾复杂与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国际舞台,黄冠智表示:「连我身为台湾人都不太清楚自己生长的土地有这样一段过去。这次参与这部作品,才更了解历史。能透过故事和大家分享台湾的历史,很兴奋。人性是连通的,不分国界,希望世界和平。」

孙介珩则说,可以让世界上原本不认识台湾的观众更理解,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有台湾这个地方是很棒的事,「它就像张名片,向大家介绍自己」。

他也认为,台湾还更需要认识自身,「甚至连台湾人在二战里的角色都还没有被完全建立起来,我觉得这是过去教育的问题」。

如今透过作品、各种讨论,社会慢慢重新建立台湾人的二战经验,「尝试理解当时台湾二战参与者的生活样貌、苦难与心理状态。一旦建构,我们就会更理解自己是谁,也能更有自信去讲故事,并在这个世界上行走」。

剧中台籍战俘监视员卷入一场冷血屠杀,被控犯下战争罪。透过细腻拍摄与逼真场景,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剧,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勾勒的淋漓尽致。全剧5集预计今年第3季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