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预测的边界

图╱本报资料照片

经济成长预测与统计

主计总处于2013年4月发布GDP概估统计的新闻稿如此叙述:「第1季概估统计未经季节调整与上年同季比较之经济成长率为1.54%,较前次预测数下修1.72个百分点。」随后主计总处改以「减少」取代「下修」一词。

■GDP的预测,中经院、台经院、中研院、中央银行都可以循自己建立的模型估得,但GDP的统计,系依据国民经济会计(SNA)编算,自生产面、支出面及所得面相互稽核而得,这只有主计总处办的到。

几天前,主计总处公布首季经济成长,由于出口严重衰退,经济成长自然是不如预期,不少报导叙述:首季经济成长-3.02%,大幅下修1.82个百分点、首季GDP大幅下修。

这个叙述有问题吗?从主计总处发布的数字来看,原预测是-1.2%,统计出来的结果是-3.02%,确实少了1.82个百分点,如此说来,这个叙述对吗?看似没错,其实有错。

错在哪里?错在使用「下修」二字,因为-1.2%是预测数,而-3.02%是统计数,两个数字属性不同,预测是来自总供需模型,而统计是用国民经济会计帐(SNA)编算而得,两者来源不同,何来上修、下修?我们只能说,第一季经济成长远不如预期,较预测数少了1.82个百分点,而不该用「下修」二字。

上修下修 媒体常错用

预测对预测,可以用上修下修形容,统计对统计,也可以使用上修下修。然而,预测与统计,是有边界的,并没有上修与下修的问题,如同没有人会因为决算数低于预算数,就说岁出下修一样,此理甚明。

这个逻辑很简单,不过,长期以来媒体仍经常误用,甚至有时连官员也会口误,顺着媒体的发问,就开始上修、下修的谈论预测与统计的变化。

记得有一次连官方新闻稿也不小心用了「下修」一词形容统计不如预测,这说明词汇连结着思想,当思想不明朗坚定,用词难免会出错,要改正一个用惯了的词汇,并不容易。

何时可用上修下修,何时又不可用?以历年经济成长为例,2001年在年初时预测可达5.25%,随着网路泡沫崩解,年底的预测数落至-2.12%,两者都是预测,可以用下修加以形容,次年公布初步统计-1.91%,此时已从预测转为统计,就没有上修、下修的问题了。至于随着普查资料出来、国民经济会计版本更新,2001年经济成长率如今已变成-1.4%,由于是统计对统计,自然也可用上修一词。

再如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年初预测经济成长-2.97%,到年中更悲观,预测坠至-4.25%,由于是预测对预测,可以用下修一词,次年公布初步统计-1.87%,此时是统计对上预测,当然不能再用上修、下修来陈述经济成长的变化,只能说统计优于预测,或统计较预期为佳。

用词不当 慎防「字妖」

每年的经济成长率于次年初转为统计之后,会有一趟统计修正之旅,年初有概估统计,继而有初步统计,年底还会修正,普查年会再修,逢「国民所得五年修正」时又会依据新版的国民经济会计(SNA)调整,由于这一连串的变化都是统计数字的消长,当然可以用上修、下修加以形容。

文心雕龙于《论说》、《练字》两篇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不论古今,要谈一个道理,就得以文字叙述,用词必须谨慎,用词不当,小则让人困惑震惊,严重点就会变成字妖。上修、下修原是很平易的词汇,但如果放错位置,引人误解,难免也将成为字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