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事件頻傳 軍事專家:海巡應強化近岸科技監視
中国偷渡客事件频传,且地点位在淡水、林口等军事敏感区域,学者认为,海巡职司防治偷渡,任务属性并非军事,但威胁样态变化快速,海巡应增加采购热显像仪等设备,强化近岸监视,并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中国偷渡客事件频传,除自称曾任艇长的中国籍阮姓男子6月9日驾船直冲新北淡水河外,中国籍王姓男子9月14日驾驶橡皮艇进入新北林口海域,而淡水河口、林口海域为国军近年反登陆演练重要区域,外界关注有无中共对台「压力测试」等军事动机。
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接受中央社访问认为,确切动机仍需透过检调厘清,但此次的王姓男子被发现时已严重脱水,不太像是计划性的刺探行动,但不管动机为何,2次的偷渡事件,都暴露海巡在北部地区近岸巡视的漏洞。
揭仲说明,淡水、林口在军事层面上相当重要,但在承平时期,近岸12浬内的巡监视由海巡负责,而监侦设备的设置是从「防治偷渡」角度做规划,因此诸如热显像仪的部署区域是在易偷渡地点,而非淡水、林口2处。
揭仲举例,海巡署2018年已在台湾本岛7处、金门3处,部署长距离的军规热显像仪,但在北部仅设置在鼻头角、宜兰,而海巡署今年正在执行的环岛监控系统,红外线装备仍是优先部署在新竹、苗栗,可见海巡不是以军事安全为角度做为出发点。
揭仲建议,既然偷渡事件频传,相关单位就应尽速补齐近岸监视的漏洞,若仅依靠原始的船只巡逻、人员监视,即便申请义务役支援仍会有人手不足问题,解决方式是采科技巡护,装设热显像仪等光学设备,避免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前海军舰队战队长、国防安全研究院学者江炘杓指出,「人力不足,就得依靠科技」,由于类似橡皮艇等目标的体积小、吃水浅,且在海面上几乎没有回波,很难透过水面舰雷达、岸置雷达做先期掌握。因此,在人力有限情况下,强化光学等侦搜设备有其必要性,需建立更完整且无死角的近岸监视。
至于海军与海巡雷达监侦的分工方式,相关人士透露,海巡、海军的雷达建置目的不同,海军是看远、海巡要看近,其实具互补作用。海军雷达如同「望远镜」,必须看得远才能争取紧急出港应变时间,而小范围目标则由海巡署雷达或相关设备负责监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