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首都圈崩壞?如果東京發生大地震...

面对于下一次可能再度发生的大地震,日本的危机感越来越紧迫。 图/维基共享

未来30年内,日本首都圈发生大地震的机率,高达机率70%。

——日本文科省.地震本部

2011年日本311东日本大地震,距今已满6周年,历经过去1923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6熊本地震等重大震灾,对于下一次可能再度发生的大地震,日本的危机感越来越紧迫。

根据文科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简称地震本部)的资料,南关东地区在30年内有70%的机率发生规模 7 以上的「直下型地震」——震央位于首都圈正下方的大地震。地震本部提出的这份长期评估报告,并非只是实验室里的危言耸听,日本政府不仅严肃正视这个问题,实际的防灾对策也立基于「30年内70%机率」的推测。

所谓的「直下型地震」,是指震央发生在都市正下方的地震,震源较浅、但是接近城市地面,对人口与建筑密集的都市圈而言将会造成重大灾害。一般而言直下型地震的规模较高,关东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即为直下型地震的严重案例。预估的被害灾情中,包括城市各区域火灾、地下铁出轨停驶、大规模停水停电、建筑物严重倒塌,以及伴随着土壤液化翰引发海啸的后续危险,除了人口伤亡之外,也会因为住宅毁灭与交通瘫痪等问题,发生数量极大的「归宅困难者」。

万一地震发生在东京的正下方、又或者不幸发生在2020年东京奥运的时候,后果定是不堪设想。但面对这末日光景般的预期,日本政府又该如何对策呢?

万一地震发生在东京的正下方、又或者不幸发生在2020年东京奥运的时候,后果定是不堪设想。但面对这末日光景般的预期,日本政府又该如何对策呢? 图/路透社

内阁府中央防灾会议指出的大规模地震预测,其中橘色标示部分即为着手应对的目标:直下型地震。其中右下所指为南关东区域的首都直下地震。 图/内阁府(防灾担当)

▌东京大地震:每2-300年一回?

正确来说,地震发生地点不只是东京,还涵盖东京的首都圈、关东区域。但为什么会是东京?根据内阁防灾资讯提出的直下地震对策报告显示,除了板块挤压的因素之外,还有一段关于日本关东震灾、不可遗忘的历史记忆:过去的关东大地震、1703年的元禄大地震,不仅地理位置接近,间隔时间现在算起来也将临近活动期。

防灾报告指出,首都区域在间隔200~300年间会有一次 M8 第一级大地震,从1703年元禄大地震与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间是220年,再从关东大地震推算至今已近100年,可能将从静稳期逐渐步入活动期,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2、300年间隔期间,首都地域就会有好几次的直下型地震发生——这个才是地震本部与内阁防灾目前严防的目标。

地震本部的资料是内阁防灾会议重要的对策依据,往后推动的防灾对策基本上是依照提供的被害预测做为蓝图。地震本部的前身是1974年的「地震予知研究推进联络会议」,1995年在兵库县南部地震、阪神大地震之后,综合过往的震灾对策经历而改组为现名的地震本部,成为总理府下辖机关,2001年移至文科省。

根据提供的地震预测资料,这些相关机关再共同拟订震灾被害情况预想。地震本部所做的预想,不是杞人忧天的被害妄想,而是在依据这些最坏情况的打算下,制定出一套政府官方公助、社会民间自助的防灾战略。

《东京都:首都直下地震模拟影片》

于关东大地震中被摧毁的浅草寺。防灾报告指出,首都区域在间隔200~300年间会有一次 M8 第一级大地震。 图/维基共享

日本集团灾害医学会于2017年2月发表了「首都直下地震被害预测报告」,如果首都圈「一都三线」——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直接面临都市直下型地震的话,其人口伤亡、经济损害程度将会十分巨大。综合地震研究本部、内阁府中央防灾的资料,如果确实发生,最坏的被害情况预测是:

日本集团灾害医学会的报告则指出,在此情形下会有20%的医疗设施遭损害,以致能收容入院的患者数将减少至1万3000人,难以充分为受灾住民提供医疗协助;除此之外,还有伴随而来的土壤液化、临海部燃料工业区域毁坏、茨城县东海第二核电站是否会有影响等一连串的问题。

诸多更为详尽的被害预测与应对策略,都在中央防灾会议的研究报告里面;所有的数据都指出,首都圈直下型地震将会让日本面临极度严苛的困境,也是防灾单位日夜烦恼的最大隐忧。

1997年,自卫队在横滨的震灾救难演习。 图/美联社

首都圈直下型地震将会让日本面临极度严苛的困境,也是防灾单位日夜烦恼的最大隐忧。 图/美联社

▌回不了家:最大989万的归宅困难者

所谓的「归宅困难者」,是遭遇地震等灾害后由于交通瘫痪、或房屋建筑毁坏等原因,使得外出的民众返回住处极为困难,甚至有因为距离太远或住处毁坏而放弃返家的「归宅断念者」。311东日本震灾之后,首都圈总共出现了大约515万的归宅困难者,若是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地震,预估将会有517万人归宅困难;《日本经济新闻》评估,若是地震发生在平日上班的通勤时间,东京都加上神奈川、琦玉、千叶、茨城等县加起来,最大可达到989万人归宅困难。如何安置收容、安全移动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如果真的不幸发生在平日上班时间,大量的归宅困难者就必须活用周遭的建筑设施、支援站做为暂时居留点。从2016年底到2017年初,东京首都圈已经可以陆续看到各种因应直下型地震的避难训练展开,例如人口密集的涩谷区举办了包含外国人在内共4,300人、配合JR、民间企业等进行的归宅困难大型演习。东京墨田区著名的观光景点「天空树」(Sky Tree),今年2月21日同样举行了规模850人的地震避难训练,这是天空树自2012年开放以来首度针对地震因应对策的演习。

在归宅困难的情况下,也不利于与分散的家人联系;若要确认失散家人的平安与否,会有不少人选择到车站附近寻人,但是一来可能增加移动的风险,二来是对于孩童或老人而言,在人潮聚集的车站相对也有安全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紧急连络的困难,同时因应地震后造成的通讯阻断、网路不通等问题,各家电信公司如Softbank、au、NTT DoCoMo等公司提供灾害时期专用语音服务(如「灾害用伝言板」),以家庭为单位组成联络网,可做为联络家人的紧急通讯手段、语音留言报平安。日本政府期待透过这种服务的应用普及,尽量减少灾害后民众前往车站寻人连带的麻烦与危险。在每月1日、15日、以及防灾活动期间,这一类电信服务也会开放给民众体验使用。

东日本震灾后也促使了电信业者改良技术,以解决通讯中断的问题。例如:Softbank开发了气球型的基地台,并在去年熊本地震后实际投入使用;KDDI于2015年,在鹿儿岛开始实验船舶型基地台的应用;au则使用无人空拍机搭载基地台,在今年正式投入防灾训练。

所谓的「归宅困难者」,是遭遇地震等灾害后由于交通瘫痪、或房屋建筑毁坏等原因,使得外出的民众返回住处极为困难,甚至有因为距离太远或住处毁坏而放弃返家的「归宅断念者」。图为熊本大地震的收容灾民。 图/欧新社

若是地震发生在平日上班的通勤时间,东京都加上神奈川、琦玉、千叶、茨城等县加起来,最大可达到989万人归宅困难。如何安置收容、安全移动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图/路透社

▌地震袭来!持续精进的「紧急地震速报」

日本在地震、海啸的感测与通报方面有着世界领导级的技术,「紧急地震速报」就是其中不断精进革新的项目之一。自1992年正式实施以来,至今仍在进行新型预测法的导入,以追求更快、更精准的地震震度预测。

紧急地震速报的机制原理,是利用观测站感测到震央发出的震波(即传导速度较快的P波)后,直接以此数据预测一定范围内感受到的震度大小,如果推估是强烈地震的话,气象厅会立刻透过电视、网路、广播发出紧急地震速报,赶在实际地震影响的S波抵达之前,为该区域的民众争取避难反应时间。

为了让地震速报更精准快速,日本气象厅3月1日在「紧急地震速报评价.改善检讨会」中表示,从2017年开始将导入新的地震预测法「PLUM法」(Propagation of Local Undamped Motion),配合之前改良的「IPF法」(Integrated Particle Filter)进行测量,或两种预测法组合应用的「Hybrid法」。

气象厅新导入的PLUM法,有别于传统利用P波来推算震源位置深度、地震规模,而是跳过震源侦测,直接用地震时观测站测得的实时震度值来推算一定范围内的震度,发出紧急速报。在目前气象厅的模拟范围是观测站半径30公里,PLUM法的优点是准确率与精度较高、大地震的解析时间较快、且在无法确知震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出速报;而短处是因为依靠相对速度较慢的S波,感测后剩余的反应时间会压缩到10秒以内。

不过紧急地震速报并非100%正确,依然有误报或计算错误的情形,在过去311地震、其他大小型地震中都有若干误报的情况发生,内容多半是对震度大小测定的推算错误,或因为设备故障所导致的误报;最惊人的一次误报是在2016年8月1日的下午17:09,气象厅发出东京芮氏规模9.1的超大地震警报,一时之间让交通暂停运作,随后立即证实是误报,吓坏日本民众。

地震预报的可靠度仍需加强。要能有效减少灾难损失,全民皆兵的防灾观念才最为重要。 图/路透社

▌地震预测不可能:东京人,自求多福...

东京大地震的误报,让人联想起2009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放送的电视动画《东京地震8.0》(东京マグニチュード8.0),故事以详实的数据资料为本、假想大地震后崩坏的东京,透过一对姊弟与单亲妈妈三个角色,刻划震灾后人性的磨难与感动。在《东京地震8.0》当中,不仅是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惨状,也呈现了震后都市内更为棘手土壤液化、火灾发生、以及民众灾后心理创伤等二次灾害情形;这部动画评价良好,而且因为故事里呈现了一般人于震灾后自救求生的历程,后来还成为日本推广防灾宣导的动画影片。

《东京地震8.0》 Opening

《东京地震8.0》中死亡人数18万人、行踪不明者15万、归宅困难者650万,各类轻重伤20万人——人数高过现行的官方推估,美国第七舰队都在震灾后3天来协助受灾者输送;这会是东京30年内的未来景象吗?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地震预测中心所长平田直表示,无论现今还是可预期的未来,「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仍然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做到的是像前述公布的资料,推估一定时间范围的发生机率。在预测地震几乎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会不会重演关东大地震的悲剧、或《东京地震8.0》的真实上演?日本能做的除了强化通报的精准度,现在强力推行的就是都市整体走向耐震化、以及民众灾害自助能力。

正如官方所坦承,如果面临首都直下型地震,绝大多数市民是难以立即从政府单位获得救助的,这是日本推行防灾观念时所强调的三助观念:「自助.共助.公助」。从灾害发生后,一切都要先从自助开始,其后才是家族、区域为范围的共助、以及来自行政机关的公助——正如《东京地震8.0》的主角小野泽未来,面对全面崩坏的东京,「平安回家」的愿望,还是得依靠自己来实现。

日本能做的除了强化通报的精准度,现在强力推行的就是都市整体走向耐震化、以及民众灾害自助能力。图为熊本大地震灾民。 图/欧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