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海洋教育 讓海功號轉職博物館
「海洋」,是总统和政府高层时不时就拿来用的两个字。「海洋」不仅可用来造词、喊口号,还用来订各种相关政策,成立相关机关和编经费、办各种讨喜活动。
只是直到今天,对于台湾民众甚至主政者而言,恐怕连认识海洋,都还有相当距离,更遑论「亲近海洋」、「爱护海洋」这类能实际和海洋产生连结的意愿了。这可从「海功号」这艘台湾仅存,可用来代表海洋精神的「实体」,却遭到官方长期糟蹋,得到充分证明。
民国六十年代,继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被取代之后,海功号搭载着卅位船员、研究员和记者,展开第一次南极渔场探勘。历经重重惊险,她在南极冰洋上升起国旗,创下七百吨渔船航抵南极的世界纪录,让当时日日期盼的国人同感振奋与骄傲。
紧接着美国和中华民国断交,海功号七次航行南极,航行十五万浬,相当于绕行地球七圈,不仅缔造了「海洋台湾」光辉,更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亟需「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台湾,挹注了关键能量。
无奈,海功号在民国八十七年被移至基隆八斗子渔港岸边后,便因缺乏管理而加速腐朽,面临报废。尽管基隆海洋保育协会曾透过认养,上船进行清理和除锈、油漆,一度让海功号得到重生契机,只是在被官方阻止后,就再次被闲置,继续破败。
海功号的象征性地位与既有条件,无疑是进行全民海洋教育,最可能称职的据点与平台。透过认养与妥善规画及积极经营管理,海功号可成为深具教育内涵的博物馆船。
全世界有好几百座博物馆船,通常都是将一艘旧船改装后开放民众参观。游客造访,会先在甲板上逗留,接着到下层各船舱参观,想见船员在船上活动的情形。各舱内部通常都会摆放一些经过复原,但已不能动作的引擎等设备,旁边可能会搭配一些旧照片,或是有纪念价值的日志、纪录、文件。有些还会播放听起来犹如亲临当年现场实况的录音。
有朝一日,海功号博物馆或许也可接受例如搜集、保存、诠释有关于海功号本身和台湾渔业的相关文物,并为大众和学校提供诸多海洋教育的实境学习项目。
如今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船况已经很差,能修得好吗?会需要花很多钱,甚至是钱坑吗?
我们十五年前认养海功号时,她的情况比现在差很多,且有许多诸如登船人员的安全、以及舱底残留废油漏入港内等严重问题。当时靠着自筹经费,加上义工的投入,即能逐步整理到可让民众组团上船参观、教学的状况。这次可同样分阶段活化,进行长期管理、运作,让她成为能自立自强运作的博物馆船。
接下来,分别掌管渔业和文化的农业部和文化部,究竟要将海功号当成重要资产保存积极展开作为,或是要任她继续破败,直至无法挽救,实为验证掌权者心目中,「海洋」究竟是什么的重要指标。